本书共有四章,章导论: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第二章口承文化的文化轨迹。第三章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第四章心意现象的文理透视。作者按照民俗学的分类,通过三个方面来呈现口承文艺的文化轨迹、有形民俗的文化形态、心意现象的文理透视,择其最能体现岭南民俗文化特色的内容,加以重点分析,使读者对岭南民俗文化能更深入地了解。
《因明蠡测》对学习和研究逻辑学、佛教史、论辩学、认识论、藏学、敦煌学等都大有裨益。因明与中国名辩学、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经典的逻辑体系,然而多年以来,学界对因明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明蠡测》全面介绍和梳理了因明思想,首先,试图厘清因明的学科性质、功用、价值等,对百年来的争议提出新的看法,判别正误,总结得失;其次,把因明放在比较逻辑的视野中进行具体的研究,试图在已有比较逻辑学成果之上更向前推进一步,实现从宏观比较向微观比较转变,通过因明与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找出因明自己的特色;再次,从语用逻辑的角度,发掘因明的现代价值。
《美学原理》着眼于教学实际,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充分关注和借鉴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以审美活动为基点,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及其生产与消费、审美教育等方面,对美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美学原理》突出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强调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形成的审美分析能力,裨益学生的审美实践。《美学原理》适合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开设美学课程使用,也适合爱好美学的社会读者阅读。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的部分汇集了笔者撰写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系列年度报告。写作缘起于2003年末,当时上海《社会科学报》的副主编段钢先生邀请我撰写“年度盘点”文章,回顾当年西方公共知识界发生的重要事件。未曾想到,这个综述工作后来成为我每年元旦前必做的功课,竟然连续写了十年。文章最初以介绍为主,后来加入了更大比重的分析评论。篇幅也逐渐扩展,从起初每篇6000字增加到近年来每篇超过工5000字。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第二部分收录了笔者对西方学者的访谈系列。这个系列原本计划访问十位学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感谢友人徐贲教授的慷慨支持,同意将他做的一篇访谈也收录在内。四位政治理论家(桑德尔、贝拉米、里拉与米勒)的对话,展现出西方政治思想界的辩论焦
人们都说,善恶报应是封建迷信。是的,它荒谬无稽令人不屑一驳,但古人为什么又如此笃信不疑?其中有无合理的内涵、作为一种绵延数千年的重要习俗,它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格有何影响?我们“下位层次文化”歉收并蓄的特点,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又一个广阔天地,并把人们引向中国文化最复杂隐秘的殿堂。
民俗文化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习俗、社会风尚、休闲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上海民俗中新俗与旧俗、土俗与洋俗的并存,促进了多元民俗文化的互渗与交融,甚至还有异国情调的洋俗,上海民俗文化所呈现的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活力充沛、日新又新的海派精神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