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神学院托事部主持编译基督教历代名著,将基督教两千年来的重要典籍名著译成中文,本丛书指出两千年来那不能动摇的信仰所发出的力量,在人类生命中怎样工作,并将这种力量带给中国的读者。对中国基督徒思想与信仰的发展大有助益。本套丛书现包括《历代基督教信条》、《团契生活——潘霍华作品选》、《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路德选集》、《基督教要义》、《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奥古斯丁选集》、《人的本性与命运》等。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自清末开始,至今已延续了百余年。《老子与西方哲学/当代学人文库》从源头和基本理念入手,以代表人物老子和亚里士多德为主要对象,分析中西哲学的异同,目的是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吸取西方哲学的长处,探讨、总结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共同规律,推动哲学研究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敦煌写本相书研究》对敦煌写本相书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上展开:(1)文献考订,以第二章为主。在此前所进行的相书文本释录校注基础之上,对十二个卷号的相书残卷作出更为系统的归纳、考辨与分析,按其形式与内容,将敦煌写本相书分为五大类别,并逐项考订其性质、内容与特点。(2)文本分析,以第三、四、五章为主。 相术,是通过观察人的形体外貌、声音、气色、行为举止等特征,来预测命运的一种方术,是古代先民在纷繁多变的社会现实面前,试图以一种先验的方式把握命运的尝试与努力。中国相术起源甚早,春秋时期已开始流行于社会上层。相书的出现也相当早,《汉书·艺文志》中即有著录。汉唐之际的相书,仅可考知的就有近二十种,但均已亡佚。流传至今的,只有宋元及其以后的著作。敦煌遗书中保存下来的十二个卷号的古代相书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自清末开始,至今已延续了百余年。《老子与西方哲学/当代学人文库》从源头和基本理念入手,以代表人物老子和亚里士多德为主要对象,分析中西哲学的异同,目的是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吸取西方哲学的长处,探讨、总结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共同规律,推动哲学研究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性善论研究素以困难著称,有人甚至将其称为儒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孟子性善论研究(修订版)》为解决这~难题提交了自己的答案。作者认为,人性之所以为善,一是因为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这种倾向属于一种自然本能,是先天的;二是因为人有良心本心,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是一种伦理心境,属于社会属性,是后天而先在的。区分这两个不同方面,特别是理解伦理心境如何是后天而先在的,是破解性善论之谜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作者特别强调,儒家性善论与西方道德哲学有很大差异,以康德道德哲学来研究性善论,只能将其掩盖在西方哲学的阴影之下,不可能准确把握孟子的基本精神,弘扬其独特价值,彰显其特有光彩。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经典的学术议题,本书作者开创性地对费希特与马克思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别通过对费希特与马克思的立场评述、勾勒费希特关于能动的主体的观念和马克思源于政治经济学视角而的主体理论、阐发费希特与马克思能动的主体的理论所具有的共同理论背景、费希特影响马克思主体概念的文献依据等角度将马克思与费希特进行比较。为读者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孙子兵法》是我国军事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本书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及提示四个部分,对《孙子兵法》进行了精到解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重视字词(包括虚词)的注释,详尽周全并力求其准确性;(二)采取直译的方法,通过原句、注释、译文三者对照阅读,读者能够在古文、古汉语知识、规律方面亦有所收获。(三)有难点及与今注家的解读有不同的地方,在“提示”列出并加以评点,以开阔读者的眼界,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本书字斟句酌,语言通俗明白,解读精当,具有的经典普及价值。
《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以唐代宫廷道士叶法善为例,讨论唐宋时期叶法善肉身成神的造神史。道士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成为箭垛式的圣者符号,被各种社会力量所利用,不断被加注新的神性,其中有中央朝廷的政治加注、传奇小说的文学加注、道团道经的托名加注、地方道观的在地化加注、叶氏宗族的祖先崇拜等等。一种社会力量在选择加注之神性时,常常援引已经附着于圣者名下的既有神性,或借力衍生新神性,或托此解构旧神性,这样就构成了神性的流动。圣者的神性是被选择利用的,神性加注并非单纯层累叠加的造成史,民间神祗的神性永远处于加注与失注的动态过程之中。神性的加注与失注,只与社会力量的现实诉求有关。
《哲学的慰藉》既是一部论述哲学和神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篇章,以散文与诗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作者在狱中绝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涉及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等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