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间(增订版李谨伯谈静坐与修大道)》编著者李谨伯。《呼吸之间》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最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以道教体系为逻辑,以道教神仙、人物、宗派、典籍、名山、道观为点,以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叙述道教的故事,直观、通俗地详解道教文化,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和艺术性,《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不仅适合作为一般读者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同时也适合具有道教知识修养的人群阅读,使其从中领略道教对我们的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医疗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影响。
本书是《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之一。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丁常云撰写。全书通过道教经籍《道德经》、《太平经》、《太上感应篇》等的介绍和阐述,揭示道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和真谛。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道教伦理道德的渊源和内涵,而且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净化心灵,规范言行举止,提升人格魅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股研究道家道教文化的热潮,至今仍可以说方兴未艾。这股研究热潮的兴起,一方面是有一批海内外学者(如王明、汤一介、陈鼓应、卿希泰等许多学者)的推动,另一方面又是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是否三足鼎立,似乎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除了佛教是“外来”的,儒、道二家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究竟谁的资格最老,也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本套丛书分为《儒学与现代社会》、《道教与现代社会》、《文化与现代社会》。本丛书一方面展示了当代学术界研究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中日朝韩截止等东方文化的是新成果,另方面也凸显了东方文化的无限深遂和巨大魅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弘扬东方文化的一种尝试,还特地编辑出版了大型图册,汇信纸点评了嘉德等六大拍卖公司近千件上乘拍品图片,被誉这“企业、文化和出版界结合”、“企业向文化延伸、文化向企业寻求合作”的好形式。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陈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七辑)》有两个主题:意识北大汉简《老子》的整理与研究。这里还载的五篇文章,代表了目前研究的最完整成果,并奠定了未来研究的基础。另一个主题是庄子。本辑多有新颖创见,例如历史的寓言化
现代人的生活中。在各种物质的诱惑和名利的纷扰下,精神容易陷入疲惫。有些人可能居于高权位,却感觉不蓟轻松快乐。有些人可能拥有名名车豪宅,却思想低俗。更多的人,在这个社会打拼时丧失了本真,混淆了善与恶,美与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出现断层,应该被传承。我们应该以此引导自己的思想,界定自己的行为。由丁满编著的《劝善书》分为传统道德、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三个部分,透过有关道德的古今典故和感人事迹,结合小至个人的言行举止,大到社会的文化习俗,着重论述比如仁义、守信、谦恭,还比如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尊老爱幼等。《劝善书》都有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大师庄周及其后学的作品。全书现存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亲自所作,基本统一连贯,文风也比较一致;外篇和杂篇则主要为庄周后学的作品,同时还掺杂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内容略显庞杂,文风也不尽一致。《南华经》的思想博大深邃,“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南华经》已从学者的书斋和道士的经?中走向社会大众,对《南华经》感兴趣的朋友愈来愈多。为了帮助普通读者阅读《南华经》,我们对这部经典作了注释。注释以简明扼要为原则,译文力求顺畅易晓。
千年道家养生既能让人转弱为强,返老为少;又可驱除疾病,重获健康,补脑养神,增长智慧。 道家增寿四法: 一是少私者多寿。“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 二是寡欲者多寿。“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必招祸染病。 三是清静者多寿。静默祛病。如果一个人终日躁动不安,定会心力交瘁,百病丛生。 四是豁达者多寿。为人处世要乐观。一个人长期锢于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之中,必然会忧愁苦恼,“病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