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旧约概念、旧约考古学以及旧约神学为主轴,研究圣经旧约每一卷书的主题。书中内容吸取了近代圣经研究的许多成果,并加上笔者自己的研究心得而写成。本书对圣经旧约每一卷的研究都以历史背景作引论,而后考试每卷书的内容分段,最后分析主题信息。在编排上,除了三十九卷圣经旧约的研究之外,还在经卷中穿插重要的专题,俾使读者对圣经旧约产生整体性的概念。
20世纪初期,作者的丈夫考门先生因而倍受煎熬,夫妇二人一直相互支撑,凭借虔诚的信仰和巨大的毅力一次次渡过生命难关。《荒漠甘泉》与《黑门山路》记录的便是他们在这个艰难时期的心灵感悟和真实体验。 《荒漠甘泉》详细记录了作者一年当中每一天的生活感悟,组成365篇短小隽永,鼓舞安慰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苦难、忍耐、信念、爱心、安慰、反省、坚强等。
20世纪初期,作者的丈夫考门先生因而倍受煎熬,夫妇二人一直相互支撑,凭借虔诚的信仰和巨大的毅力一次次渡过生命难关。《荒漠甘泉》与《黑门山路》记录的便是他们在这个艰难时期的心灵感悟和真实体验。 《荒漠甘泉》详细记录了作者一年当中每一天的生活感悟,组成365篇短小隽永,鼓舞安慰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苦难、忍耐、信念、爱心、安慰、反省、坚强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新中译本在原著问世105周年之际出版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代表了“韦伯命题”旺盛的生命力和有效的解释力至今对中国学人仍有启发,更加令我们重新思考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难怪有学者指出,进入现代化进程就意味着要不停地与韦伯打交道,尽管当代学界有现代、后现代等诸种社会理论的讨论,但是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亲和性的分析至今仍是最有魅力和挑战性的论题。而这种历史分析和精神、心理分析的路径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唯物与唯心的简单二分。
本书以其细微的审慎展示了我们有多少现行制度都是在教会中发端和发展起来的,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中又有多少东西是属于基督教的。全书从生命尊严、性道德、妇女地位、慈善、医疗保健、教育、经济、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揭示了现代社会许多现行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基督教渊源,阐明了基督教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作者还指出,在世俗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的后现代社会,基督教对文明的积极影响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本研究通过对民国以来沪杭宁三地音乐的考察,就中国音乐的本土化路径及现代性变迁,以及音乐在中国如何实现本土化展开讨论。笔者认为,音乐的中国叙事象征性地体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社会语境中与本土文化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在不同文化碰撞中必然会出现,它可以是相互之间的抵牾,甚至对抗;也可以是相互间的妥协,并互相采撷。音乐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具体事例。在经历了传教的困难之后向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作出让步,这就使得它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得以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相互受容,渐而形的圣乐形式,即中国本土的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不本土、教内外人士的参与,而且本身也通过兴办教育和音乐教育,以及教士们的主动参与加入了这一进程。本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同文化在相互磨合的历史过程中如何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