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穷理查智慧书》是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以穷智者的口吻描绘关于生活、理财和致富的智慧箴言。从1733年到1758年,他写了26年的历书。对美国人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美国文化的基石、精神的象征,人生处世的典范。现今读来仍然字字珠玑,令人振聋发聩,是让读者从中收获智者的成功之道,摆脱人生焦虑的处世哲学。
本书较为完整地揭示了佛教在中古时期(晋唐时期)敦煌的社会化与佛教化的双向互动进程,据此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该书观点明确,资料详实,是敦煌学研究的入门书和工具书。
著者以现代化的理念去探讨1894年至1915年间的中国思想史,获得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结论: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此前的中国在经受了鸦片战争及其之后的短暂困难,至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已基本上步入近代化的轨道,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军事实力方面已经获得民足的发展。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尤其是精英阶层产生“世纪末”的恐慌,中国向何处去一时间成为新的热点话题。各种新思潮蜂拥而至,在政治层面则先后爆发戊戌维新至秦世凯帝制自为等一系列运动。本书则是根据历史事实对这些思潮与运动进行的分析。
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内心富有的人。 感恩的人生才懂得付出;感恩的人生才明白富贵。感恩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感恩的观念,是智慧的财富;感恩的心灵,是丰富的宝藏;感恩的习惯,是做人处世的榜样。人,应该培养感恩的美德,时时心存感恩,人生何其美好!
本书主要阐述其道德人本主义和理想主义,乃因为以笔者之见,孟子的大智慧就在于他开天辟地,在人类思想史上次发明并系统阐释了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次昭示了人类对道德理性之自觉。孟子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所在。道德实践本于天道之所必然和人道之所当然,它具有既内在又的价值。一个人实现了道德圆满,他便实现了人生的理想。一个社会,如能按照道德原则去组织和建设,这个社会就是人道理念的社会,因而是最理想的社会。按照道德原则去修身做人,叫做“内圣”;按照人道理念去平治天下,即为“外王”。“内圣外王”是孟子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境界。
凡是世界上最的人物,无论他是科学家,还是政治家,到生命的最后却都不得不走进博大精深的精神家园。本书既是周国平的精神家园。在本书中周国平通过生活哲思,呼唤着让漂泊的心灵回家。 回来吧!出走多年的灵魂。回来吧!我已把愚昧驱走。回家吧!别再漂泊。回家吧!这是你温暖的床。回家吧!有一盏灯一直等着你。
佛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浩瀚的佛教经典,隐秘的丛林殿宇,总让身处红尘俗世的人们保持敬畏或者只是心生好奇。难得有人心怀虔敬,深入佛门,领略另外一种人生的同时也体悟自己原本的生命轨迹,从而渴望澄明。本书的作者便是其中之一。他历时九载,深入灵隐寺、天台山等佛教寺院,与方丈同吃住,与法师共修禅,更与众多佛门弟子朝夕相处。佛门的清苦他难以忘怀,而佛门的高尚则让他感动而景仰。作为一位摄影家,作者用镜头记录下这段时光里让他记忆犹新的时刻,小到饮食就寝,大到剃度受戒。他同时用真切的文字记叙了这段令他也另异国他乡的友人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岁月。他希望这是一座桥,让人们通过它看到一个真实的佛门;他也希望这是一面镜,让人们照亮自己的内心。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给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神经症一幅准确的画像,以刻画出实际上推动他们的内心冲突、焦虑、痛苦,以及个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遭遇的种种障碍。在此,我不打算涉及任何特殊或某些类型的神经症,而是集中探讨我们时代所有的神经症患者以不同形式共同表现出来的性格结构。 本书论述了文化对神经症形成的影响,探究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力之下,个体所形成非理性的神经质欲求,是如何植入到人的性格中去的。 本书的重点在于强调神经症患者实际存在的冲突和他为解决这些冲突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神经患者实际存在的焦虑和他为对抗这些焦虑所建立起来的防御系统。这种对真实处境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我放弃关于神经症的形成是来自童年的早期经验这一观念。
《楞伽经》也是一部对禅宗、唯识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佛经。《楞伽经》思想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融汇了空、有二宗,既注重“二无我”,又讲“八识”、“三自性”;二是把“如来藏”和“阿赖耶识”巧妙地统合起来。因此之故,《楞伽经》既是“法相唯识宗”借以立宗的“六经”之一,又被菩提达摩作为“”的依据,并形成一代楞伽师和在禅宗发展史颇具影响的“楞伽禅”。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备受瞩目,中国文化也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央提出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级各部门都在关注传统文化,而且把它列为社会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眺文化课题。这是我们推进中华经典诵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本书是“冯友兰作品精选”之一,该丛书以蔡仲德先生编纂的《三松堂全集》为底本,收录了冯友兰先生大部分重要论著。包括《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等。全书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涵蕴别具风采,深受读者欢迎。
《顺生论》是著名文史专家、文化老人张中行先生谈论人生哲学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易古人的“率性”为“顺生”,阐发自己关于“怎样活才好”的种种人生见解。近百岁高龄的文化老人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湛的人文知识,把人生的方方面面梳理为三个方面的六十个问题,从古今沟通、中外比较的角度条分缕析,推本溯源,以散文化的笔墨娓娓道来,使全书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人生思索中,开人眼界、启人胸襟。此书1993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初版。此次再版,增补了引文出处和少量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给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神经症一幅准确的画像,以刻画出实际上推动他们的内心冲突、焦虑、痛苦,以及个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遭遇的种种障碍。在此,我不打算涉及任何特殊或某些类型的神经症,而是集中探讨我们时代所有的神经症患者以不同形式共同表现出来的性格结构。 本书论述了文化对神经症形成的影响,探究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力之下,个体所形成非理性的神经质欲求,是如何植入到人的性格中去的。 本书的重点在于强调神经症患者实际存在的冲突和他为解决这些冲突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神经患者实际存在的焦虑和他为对抗这些焦虑所建立起来的防御系统。这种对真实处境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我放弃关于神经症的形成是来自童年的早期经验这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