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第2版)》有以下学术意向:1.关注后现代哲学与中国语境问题,对后现代在中国的语境、中国传统哲学与后现代的关系加以厘定,以彰明近年来中国文化界在文化对话和理论变形中的问题意识;2.注意后现代哲学与文化研究问题,讨论后现代哲学的基本特征,它与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关系,与当代信息社会、科学哲学、女权主义、神学问题的内在关联和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学理反思;3.研究后殖民理论与文化哲学问题,注重从后现代与后殖民的内在关系中,透视后殖民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意向。立足于中国本土化看全球化问题,清理东方主义视野中的权力话语,注重从文化社会公共空间的拓展中对文化哲学、文化研究、后殖民语言等问题加以思考;4.注意西方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论述对中国现代学术
本书是8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由叶秀山先生撰述,作者从分析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入手,对西方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各种概念的形成、发展、相互关系和理论形态等,作了精要的阐述,凸现了西方哲学的深刻内涵,阐明了它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下篇为“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由王树人先生撰述,作者从佛典翻译切入,系统阐述了中西哲学融合的历史及其基本问题与特点,并从中探求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两篇相辅相成,体现了我国学者对西方哲学及中西哲学关系的总体把握。
为哲学专业的学生编写一本系统而实用的哲学论文写作指导书,很有必要,也很有难度。在本书的策划写作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方法,这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我们努力的照针对位、指导性、实用性的原则,来规划体例和内容,力图把知识的系统性同方法的实用性结合起来,以使之既不失应有的实际指导作用,又具有的理论学深度,或者说能够讲清一些原理,能使读者从中受到一点启发,这便是我们追求的写作目标。 本书是我们通力合作的结果,它吸收了写作学界及哲学学科的一些科研成果,反映了哲学界一些学者在哲学研究和哲学论文写作上的一些有 益的经验认识,也融入了我们在教学教研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引用参考的主要资料,除注释以外,还见于参考文献,并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得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当我们坐在咖啡馆里听到贝多芬的音乐时,我会突然出神,然后眼前的咖啡就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