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着很多考虑不周、想不到的心理盲点,而这些盲点的造成的产生大多数是由我们的不自觉的行为造成的,而这些行为又会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我们的认知和行为错误。本书列举了人们在生活、交际、思维、人生等方面,容易出现的思维盲点,通过对这些常见思维盲点的介绍、分析,希望可以让让我们做事少出错,减少那些不当或者不自觉引发的认知和行为错误。 本文通过生动契合实际的案例,来让人们知道大多数人们容易犯错的盲点,人性的盲点是存在两面性的,如果了解不够的话,那么就会深受其害,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将其剖析透彻,并深度了解它,那么它便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我们透析自我,改变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更好地面对人生。
丘处机(1148—1227年),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掌教人,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中的传奇人物之一。师王重阳,和其它师兄弟合称“全真七子”,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在王重阳去世后入磻溪穴居,历时六年,行携蓑笠,人称“蓑笠先生”。后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 本书为您讲述一个人、一个教派以及一段机缘,为您呈现一部激动人心的传奇。
哲学是个人的事,更是国家民族的事。因为哲学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事,更凝聚着国家民族的智慧,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国家民族之有哲学,特别是有微妙玄通、博大精深的形上本体论哲学,不仅说明其知性悟性能力达到了人类智慧之巅,更说明它在浩浩大化之中,建立了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思想的安宅,一个安身立命的知觉主宰处,一个灵魂的安顿处。 “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大道即形上之道,即宇宙万物本体存在,即察天地之变,洞万化之原,由万物阴阳化育的法则提升出来的宇宙原理,以及由此获得的纯法则、纯概念、纯理念与纯粹真理性。此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语大,天地莫之能载;语小,天下莫之能破。此道虽为形而上者,然其并不是空悬着的,而周流于宇宙、贯通于万物的,是道不离事,事不离道的。道体流
胡知凡编著的《瑰奇清雅--道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之一,本书试图一方面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放在道教从形成到发展直至衰弱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另一方面将道教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画家的画论、绘画艺术相互联系起来,努力来体现道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本书系作者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论文,主要探讨了先秦特别是儒道两家的天道观念,分为部分,即“周朝以前的宗教观”、“《诗经》《书经》中的天帝观”、“原始儒家的天论”、“原始道家的天论”。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界(即“天”、“帝”或“道”)开放,它伴随一个人的关怀而呈现,并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采的面貌。书中提出“主宰之天”、“造生之天”等五种性格来统摄先秦天的概念,它们的递嬗转化、轻重组合,反映了先秦各家思想的特色与要旨。这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关键。本书由台湾学生书局于1985年初版,1988年重印,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
道教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就怎样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怎样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伦理思想。本书围绕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从国家层面的政治伦理、社会团体层面的社群伦理以及个人之间的人际伦理三个方面探讨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及其实现渠道和取得的一些实践性成果。书中指出,在人道中成就仙道是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主干线索,道教神学体系的实际功能是指向社会的,道教信仰的源头是现实社会本身。道教的价值是历史的,更重要是现实的,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理应成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参考。
《基督教与古典传统:恐惧与战栗》讲述亚伯拉罕故事的奇岖和信仰的悖谬令无数后来的读者和学人的震撼、深思,也给作者带来了不朽的声誉。此新译本里有大量译者的注释,解释、介绍作品中涉及的名词与背景知识、相关隐喻;还选译了克氏自己与《基督教与古典传统:恐惧与战栗》相关的日记,以及克氏专家对《基督教与古典传统:恐惧与战栗》的分析“《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并有译者专为《基督教与古典传统:恐惧与战栗》编就的基尔克果年表。使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名作以更准确的表达、更丰富的背景、更深刻的诠释进入我们的阅读。
全书是一本人类本性探讨研究书籍,分析陈述了人性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性平衡”的观点。总结出了人性平衡的五大规律。同时,指出并论述了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以及作者根据“人性平衡”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一些最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原来分称为“上编”、“下编”。经过认真思考,我觉得叫“内编”、“外编”更为合适,也与中国的思想传统相符。 内编共有五章,在这五章里,我分析陈述了人性诸要素、人性诸层次,分析论述了人性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性诸层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性平衡”的观点,总结出了人性平衡的五大规律。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本书指出,人具有两大内在系统:一个是人性系统,另一是个才性系统。这两个系统互相区别,互相影
佛法是两千多年来人们不断精研思考的结晶,它往往能用寥寥数语点拨人生,让人顿悟明了,使人受益匪浅。于此,本书挑选了星云大师、圣严、等近现代比较受欢迎的12位佛学大师,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生幸福、人生烦恼、立世智慧、生命抉择、人生 得失等12个人们最关注的角度入手,将他们的佛心禅语精编成12堂佛学课,试图以最简洁浅白、优美凝练的文字表达甚深微妙的佛法禅机,以帮助读者顿悟烦扰本源,汲取心灵力量,化解人生悲苦烦忧。
本书由作者于1919年到1934年间陆续写成,阐述自己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看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阐述罗素哲学的要义,特别是“中立一元论”观点;二是论述1920年自然科学的新学说对哲学的影响;三是肯定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四是阐发唯物辩证法的要点。本书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人一生的成长,犹如蝉蜕,只有勇于舍去身上那看似无比重要的壳,才能脱胎換骨,长出一双能让人生飞翔的翅膀。 而人很大的痛苦,在于不愿失去。対于已失去的,永近都在杯念、悔恨,放不下过去,折磨现在的自己。求不得是苫,得而复失更苦,想要紧紧抓住,却失去得更快更多…… 如何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你的美好人生? 超个人心理学大师杰克?康菲尓徳告诉我们: 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会做减法的述程——減去无用的欲望、 累赘的习性、杂乱的心念。简单的心性,オ能过好复杂的人生。
本书介绍一种适合于处理不完全/不一致/动态的信息的论辩系统理论与方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绪论;(2)论辩系统的知识表示;(3)论辩系统的构造;(4)论辩状态的评估;(5)论辩系统的动态性。
《中国文学批评》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通史专著,分三卷四十五篇,论及历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共六十余家,以时代为序勾勒批评原理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文学思想。本书从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不断再版重印,可谓历久弥新。 《中国散文概论》将中国散文分为儒家之文、名家之文、纵横家之文,分别作了简明扼要的阐发。本书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古人六书造字,其中蕴含了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规律的朴素的、深刻的认识。而佛学禅宗从本质上讲也是有关人生的哲学。本书精选49个汉字,每个汉字由字形、字义展开禅意想象,谈古论今,妙解人生,使得汉字与禅学两者在本书中得以交融贯通,由字见禅、由禅识字,开启一段智慧之旅。
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米拉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宋代著名佛学家苦行僧。本书记述米拉日巴尊者的传奇一生,记述了其出生晋见上师,艰苦修行,利济众生及最后涅盘的历程。
中国古典哲学的当代诠释已经成为一项“跨文化”的事业,其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诠释,与西方思想的交融,使得它们获得了世界性和更为广阔的当下性。本书全面考察儒家经典《孟子》自近代以来在西方的译介、研究情况,剖析且“解码”其诠释意图、诠释策略、正读与误读缘由,讨论欧美“西学”与“西方孟子研究”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及“西方孟子研究”与“汉语学界孟子研究”之间的理论互鉴与视域融合,进而为儒家伦理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跨文化视野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