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共同体”和“社会”这对概念作了详细的论述,深入地探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全面地阐述社会学的各种概念范畴。本书也针对1887年《共同体与社会》出版以来德国社会学界在有关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争论,对一些与社会学有关,特别是与他本人的论述有关的争论课题进一步加以拓展和深入分析。严格地说,想了解滕尼斯关于社会学的构想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界有关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的辩论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一本书。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共分为十五章,主要介绍了优势视角的哲学、原理和术语,与以往理论框架的不同之处,将这一视角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多种领域,包括医疗、人权与性取向、刑事司法实践、成瘾人群、老年人、遭受家暴的女性等,以及在促进案主积极改变的过程中唤醒希望的至关重要性,同时对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提出“自内而外”的开发抗逆力,除了促进个体的优势之外,还必须提高他们的经济人权地位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最后讨论和回应了对于优势视角的一些批评。
什么是复杂性?莫兰在本书中提出:复杂的东两不能被概括为一个主导词,不能被归结为一条定律,不能被化归为一个简单的观念;复杂性是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加以定义并取代简单性的东西。复杂性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词语,而不是一个成答案的词语,它表明了世界向我们提出的挑战。复杂性思想不能使我们避免和消除这个挑战,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迎接它,甚至驾驭它。
在被界定为父系父权亲属制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存在普遍的“妻管严”现象?为什么众多家庭在日常往来中与母系亲戚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本书以作者在山东一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实践和性别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社会的亲属关系体系。作者指出,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亲属关系经营活动,构建出了不同于正式父系谱系关系的实践性亲属关系网络,并使妇女在父系体制内创造出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本书试图提供一种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问题和解读城市文本的价值视野,并从四种角度看待和认识城市:一是建筑和城市领域内对城市价值观念的变革,将城市视为一种人工建造的实体环境加以认识;二是将城市理解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集合体;三则是将城市理解为一个“市场”的模型,四是将城市视作人的集合体。
由欧洲的这位杰出社会和政治理论家所写的这本重要著作集中了一些重要的论文。这些论文认为,为了理解我们当今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风险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参考框架。贝克关注风险的生态和技术问题及其社会和政治涵义。与此同时。他讨论与回答了由其以前的、被引用较多的关于风险社会的著作所引起的批评。 贝克认为我们现在有一种我们在若干年前不曾有过的“地球政治”,对此可按照世界风险社会的动力与矛盾来理解。它提出了诸如此类的问题:环境是什么?自然是什么?荒野是什么?人类是什么?应该在一种跨国的环境中重新提出和再次考虑这些问题,即使其答案扑朔迷离。 这些论文形成了贝克“世界主义者宣言”的基础。它提出了那些不适用于国家政治的全球和地区问题的辩证法。通过认识到多元性、个体主义和怀疑主义已被载入我们的文化,我们
“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这是一个失去了的天堂,或者说是一个人们还希望能找到的天堂。 要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就要付出代价。共同体体现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自由。确定性和自由是两个同样珍贵和令人渴望的东西,它们可以或好或坏地获得平衡,但不可能永远和谐一致。确定性和自由、共同体和个体之间的冲突,永远也不可能解决,但我们可以对存在的机遇和危险作出评估,至少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在本书中,齐格蒙特·鲍曼评估了上述的机遇和危险,并以其与众不同和充满睿智的方式,提出了重新评估的概念,这正成
本书是“社科文献精品译库”之一,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农民、农业劳动者及其企业和社会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变迁的力量和机制、家庭和经营、企业家及其决策、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和状况、国家中的农业劳动者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核心论证是马克思对于个人主义主题与社群主义主题的独特综合。我将这种综合称为“关系中的个人”,而“关系中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规范的意义来说,马克思的解释赋予了强调平等性和社会相关性的自由以解释特权,在那里,对于个人的平等自由的承认也引起了对于正义的含蓄的解释。尽管马克思将这些规范看作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许马克思对这个历史给予了一种过于狭窄的“西方的”解释),但我同样将马克思归于强调人的自我改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创造性潜能的人道主义传统。然而,马克思又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路,他强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基本的自由和政治权利)于个人和共同体兴盛的必要性。随后我指出,这些不同的能动性条件可以根据一个被扩展的人权(尽管马克思本人批判权利)观念
本书旨在从生产的权力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对社会和世界政治中的权力关系进行研究。劳动是一项根本性的活动,影响着一系列其他重要的人际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组织。书中的研究以此作为大前提,在它的指导下对劳动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概念和论点。因此,本书建议的不仅是对劳动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对国家和世界秩序的形式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核心论证是马克思对于个人主义主题与社群主义主题的独特综合。我将这种综合称为“关系中的个人”,而“关系中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规范的意义来说,马克思的解释赋予了强调平等性和社会相关性的自由以解释特权,在那里,对于个人的平等自由的承认也引起了对于正义的含蓄的解释。尽管马克思将这些规范看作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许马克思对这个历史给予了一种过于狭窄的“西方的”解释),但我同样将马克思归于强调人的自我改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创造性潜能的人道主义传统。然而,马克思又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路,他强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基本的自由和政治权利)于个人和共同体兴盛的必要性。随后我指出,这些不同的能动性条件可以根据一个被扩展的人权(尽管马克思本人批判权利)观念
本书对社会运动与革命进行了界定并评述了其研究方法,综合论述了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阐述了集体行为以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变迁、结构以及话语,强调了国家在社会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运动研究领域内的几个重要理论作了的评述,这些理论以及视角包括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社会运动的话语和符号性行为方式、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新闻、大众舆论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本书的写作并不完全遵照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饱含着作者自己对于此一领域的理解以及实证研究,对于推动社会运动以及集体行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仅对于学术研究,本书对于现实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以及管理转型中国的社会现象,化解以及制度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