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拉康派视角介绍了精神分析技术。不同于其他论述拉康的学者,芬克博士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详细阐述了他所实践的拉康派的倾听、提问、标点、切分和解释技术,并且使用自己案例中的临床片段,详细地检视了对梦与幻
作为20 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 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 年间和1917-1918 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
近年来,美国精英枉顾国民利益,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生致力于追求平等、维护大众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拉希,留给了我们这部发人深思的著作。 在这部具有挑战性的作品里,我们将看到,在国际市场的追名逐利取代了对故国家园的忠诚,整齐划一的精英教育取代了对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娱乐至上的信息轰炸取代了教育大众的初衷,精心策划的政治做秀取代了为民谋利的民主辩论…… 美国的所谓精英已背弃了民主和平等的信仰,普通大众却在为消除他们造成的乱局而苦苦挣扎。
《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本书是作者综合运用考古发掘资料及史籍文献对云南古代历史上的滇人、昆明人、氐羌、濮人、越人等部族起源、迁徙、发展演变过程的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专著,包括:古代民族系统、古代族属两篇。
这是一部引经据典、篇幅庞大的学术著作。作者汉斯·利希特是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英译者约翰·亨利·弗里兹曾翻译过数部希腊、罗马古典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劳伦斯·道森在出版前曾对译本做了重要的编辑工作,包括配插图和增加索引。这部著作援引大量古希腊文学、艺术、历史作品中关于性爱和情色的记录,详细而生动地展现了渗透古希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两性关系和性生活状况。
本书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设立的“石墙图书奖”(非小说类),《序言杂志》设立的“年度图书奖”(男/女同性恋者非小说类)。 从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性别实验,到1952年被媒体曝光接受了变性别手术的克里期蒂娜·乔根森的传奇故事,再到今天日益壮大的跨性别运动,乔安娜·迈耶罗维茨我们回顾了变性别欲的历史。就该话题而言,本书是部严肃的作品。 本书是一部历史作品,但也渗透着社会的眼光。它考察了科学、医学、法律以及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变性别欲者与医生、法官、学者、新闻记者以及或表示支持或表示反对的写信者之间的互动;分析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和“变性别欲”在众多的权力关系中被定义和重新定义的过程。它向我们表明,所谓“sex”、性别、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sexuality)、变性别欲等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以
为什么人类成就如此集中于欧洲?为什么取得成就的主要是男性?为什么是在1400年后?查尔斯·默里证据确凿地表明,上个世纪中,人类获得成就的速度在减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认识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类精神得到了的表达。 查尔斯·默里采用的是上个世纪历史学家们所熟用的技巧,但这些技巧很少用在为普通读者写的书中。他编制了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科学各领域的名人录——全世界共4002人,根据程度排序。 《文明的解析》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描述性章节:关于艺术领域内的巨人,以及他们卓然独立的原因;关于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的成就之间的区别;关于人类创造艺术和科学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飞跃;关于人类成就在时间和地理坐标图上的图形和轨迹。
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 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 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的田野调查中,作者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一步步呈现珍稀松茸的“身份转译”: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 松茸浓缩在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中,也提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
作为20 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 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 年间和1917-1918 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
也许正是基于数学所蕴涵的独特文化本性,在数字的文化理解上,人类学比数学确乎天生拥有更多的闪亮登场的机会。特别是当我们试图索求数字在不同人类族群,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区域内的生成机理、呈现方式、价值意味和功能指向的时候,数字和数字文化的问题就成了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人类学问题。
彝族的阴阳合历不唯历史悠久,更具有其独特之处:一是根据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情况、月形的变化和物候现象定年、定季和定月;二是只用十二属相(地支或生肖)记年、记月、记日、记时而不用十天干和二十四节气;三是用六十垮休周期计算属相年和日(近似于六十甲子);四是用虎星(二十八宿)记年记曰并择吉;五是用狮星配朔望记日并择吉;六是用方位和择食法记日并择吉。因此,彝族的历法具有记时和择算吉日的重要用途。彝族的阴阳合历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千百代人的努力观察和积累创制出来的。
“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是一门系统介绍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构成、研究历史及其方法、理论成果的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是全面了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增强我们对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二是系统学习民俗学及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概念、功能、分类、特点及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对一些长期在西南地区传承的民俗事象的正确评价,诸如生计、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游艺、民间信仰等,从而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积淀和深层结构,并通过调查实践,掌握一些从事民俗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共有十章:前八章按照由总述到专题介绍的组织方式展开,分为导论、生计民俗、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