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芬克尔斯坦和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编著的《书史导论》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
《文中象外》由艾俊川所著,本书收录19篇考据文字,有一些是对所谓“定论”、“常识”的重新审视之作。内容可分二大类:一是中国书史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作者尝试更多利用古代印刷技术映印在书籍版面上的工艺特征来解决问题,强调“图象”在版本考据中的作用;二是辨析若干古代词语的语义。这些词语以往多因误读导致真实意义被掩盖,需要通过对其内涵的细致分析来揭示真义。
《经典新闻学译丛:在华报刊》分为在华报刊;满洲报刊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在华报刊的开端;1917年在华报刊;1935年在华报刊等。
本书是我国部系统探讨近现代中国古旧书业发展历史和经营业态的原创型学术专著。雕版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的一项无与伦比的贡献。由雕版技术印装而成的木版书,具有知识可读性、艺术鉴赏性和文物收藏性俱佳的工艺特点,历来是我国古旧书业的宝贵经营资源,其中的珍善之本至今仍然是海内外拍卖场上的热门拍品。 全书分为九个单元。著作者以中国古旧书业史为背景,依次叙述了百余年来燕京旧书业和江南旧书业的风貌,掠影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上海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旧书业风情和旧书市场,披露了近现代以来因内忧外患所造成的七大“书厄”。回顾了叶景葵、郑振铎、阿英等有识之士在社会动荡岁月,保护和抢救中华典籍文献的义事壮举,反思了"公私合营"对我国古旧书业经营传统的影响,最后冷静剖析了在"
大龄儿童的童年,也许也是你的童年 Q:《童话往事》的主角是老动画片,可以大致介绍一下书的内容吗? A:我们的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是从全书的结构来说,我们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以自1979年起中国大陆引进每部动画片的时间(说的再具体点,应该是每部动画片在中国大陆的时间),一部一部往下排,一直排到1992年年底。在这个时间范围内,中国大陆正式公映过的动画电影以及在电视台播出过的电视动画片,我们都会进行回顾,不敢说百分百覆盖,但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第二,就每篇文章而言,一篇文章就是一部作品的回顾。 文中首先会有一个作品的小档案,包括作品的基本信息和故事梗概。 接着就是正文,正文主要分为这么几部分:这部作品在其原产地的制作情况及反响等(制作史);它是如何引进到中国大陆的(引进史);它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编制的《新中国出版50年(1949-1999)》集中介绍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出版事业的关怀,中央关于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出版事业的发展变化及机构状况,优秀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的介绍,印刷技术及规模,发行工作与图书市场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版权贸易,出版印刷科研和教育等等。
本书以历史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纬,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大背景下,对民国各个时期的出版历史现象和出版活动进行全景式的阐述。对民国三十八年的图书业历史,从行业经济史和出版文化史两个维度,进行宏观把握与概括。同时对有影响的出版机构和出版人物个案进行了微观研究和分析,对出版活动过程中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平衡关系,给予了特别关注。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业源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既探讨绍往,亦昭示先机,有细致深入的论述。
本书以最初形态“文化中间人”——英国出版商的产生过程为微观考察对象,探究文化的不确定性在文化生产的结构塑造和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而丰富对文化生产的本质、特殊性与演进规律的认识。具体而言,社会结构与交往方式增大了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不确定性,使现代文化大生产具有特殊的高风险。应对风险的过程催生了专门化的文化中间商及文化产业独特的利润机制。在对该过程的细致描述中,文化产业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得以揭示。
本书选录作者过去所发表有关中国书籍、纸墨及印刷术的论文、叙跋、书评以及读者评介等结集而成。全书分为前后两编:前编四章分论典籍、纸墨、印刷及其影响等论文共20篇;后编四章收录题跋、书评、写作缘起、读者评介等杂文亦计20篇;附录报导一篇。每篇文后皆附有关插图共约50幅,以助阅读兴趣。 本书所收论文,大部皆为作者写作《书于竹帛》及《纸和印刷》两部专著的副产品。其中如有关封泥、书刀、纸的起源、印刷定义、雕版技术、明代活字等各篇,皆可补充作者专书中讨论之不足。书中论文大部皆原以英文写作,经译成中文在各地的学术刊物发表,部分曾收入作者的专著,但译文与专书内容不尽相同,并请读者注意。
搜寻与研究出版标记,也便是为了研究出版机构,研究出版机构也便是为了出版史的架构。以往这项工作大多是从出版机构的创办者入手,这当然是一种途径,但存世资料贫瘠,路径阻塞,做起来相当困难。而以图书版本入手研究出版机构,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特别是从依附于图书版本的“出版标记”来研究出版机构,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由出版标记带出相关的图书版本,由图书版本带出出版机构,由出版机构带出创办者以及相关的事件与人物。如果把所有出版机构的来龙去脉都公诸于世的话,民国出版史的架构也便有了一个雏形。笔者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做这项艰巨而困难的工作,以期给50年或100年后的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一个可资玩赏与研读的空间。
《经典新闻学译丛:在华报刊》分为在华报刊;满洲报刊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在华报刊的开端;1917年在华报刊;1935年在华报刊等。
翻译本身,是沟通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体系,甚至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翻译家,关注的重点及热点之所以常常有很大差异,除去个人兴趣外,更多的是根源于文化自身的变迁。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的译者、不同的读者那里,解读可以完全不同,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误读、甚解,除去个人水平外,更多的是文化背景的相异。近代以来,从西方,从日本,引进了大量新的词汇,并使大量老的词汇具有了全新的内涵,但是,同一词汇,人们的理解或人们所作的意义诠释,差异却是如此惊人,便是明证。翻译出版史的研究,将引导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对话、误解与正解,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考察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变迁。
李明山编著的《中国古代史》梳理出了中国古代保护观念产生和发展的源和流;将中国古代各个主要时期(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观念和辨伪实践的特点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显示了出来;通过挖掘探讨中国古代古籍辨伪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结合现当代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把中国封建时代的保护的成就和贡献凸现出来。《中国古代史》的完成,使“中国史”的古代部分的系统研究空缺得到填补,凸现了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驳斥了“中国西来说”和外国学者的中国古代只有精神控制没有保护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