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临时展览工作基础实务》主体内容分为十三章,每章论述一个博物馆临时展览方面的问题,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及临时展览的现状说起,逐次介绍了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展览主题、展览大纲、展览形式设计等问题,同时论述了临时展览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服务商的确定、合同条款、包装与运输、点交与安全等。书稿每章后面以附录形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实例,便于读者的理解与阅读。
文献计量学是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当前国际图书情报学术界研究活跃的专业领域之一。《文献计量学(第二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和理论基础,详细讨论了引文分析等主要的定量分析方法,还集中阐述了文献计量学在情报学、图书馆学、科学 学等学科领域及定量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文献计量学(第二版)》共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科学文献的增长规律、科学文献的老化规律、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文献计置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文献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文献计量学在图书情报管理与研究中的应用、文献计量学在科技管理与预测中的应用。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结项成果,在深入分析一些代表性微博舆论事件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上,对微博在舆论表达、舆论监测和舆论引导中的机制、原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互动的特点、生成机制、正负面的影响力以及引导方式等,并提出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的相关理论、模型和对策,为加强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舆论管理提供理论及对策参考。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结项成果,在深入分析一些代表性微博舆论事件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上,对微博在舆论表达、舆论监测和舆论引导中的机制、原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互动的特点、生成机制、正负面的影响力以及引导方式等,并提出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的相关理论、模型和对策,为加强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舆论管理提供理论及对策参考。
新版增加了一位作者——凯伦·福斯,她是女性主义传播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使这本的教科书基本体现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双峰并峙”的学术格局。 书中展示的传播理论的八大主题和七大理论传统纵横交织的架构体现了目前传播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在纵向的维度上,探讨了传播者、信息、谈话、关系、群体、组织、媒介和文化/社会八大主题。在横向的维度上,传播理论汲取了符号学、现象学,控制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批判和修辞学这七大传统中的精华。本书围绕着上述八大主题,提出了与人类传播的方方面面有关的一系列理论、范式和假说,形成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学术体系。
媒介框架理论是近二十年来中外新闻传播领域使用最多、争议最多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之一。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本书分析了框架概念起源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和社会学传统,论述了媒介框架的影响因素、竞争整合及应用领域,对新媒体环境中的理论发展进行了展望,意在澄清媒介框架这一理论领域,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使这一理论在多范式发展的同时取得的规范性共识。
韩天衡的名字,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艺坛上一直是响亮的。可以说,他的艺术视野遍及篆刻、书法、绘画、鉴赏、收藏、教育、公益等诸多领域。起步之早、范围之广、影响之远。 而且,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他的篆刻奇崛、瑰丽、多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赞誉“为现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是公认的当代印坛一面高举的旗帜。其书法、绘画皆能深入传统、相互融通、变化气质,又极见个性创新。他理性思考、精于思辨,对篆刻史、书法史、绘画史皆有自己的见地与发想,并将这些经验与心得转化为“传道授业”的教化能量,春风桃李,泽被四方。 韩先生从年轻时就致力于书画、杂件艺术品的收藏。非以“增值”想,只是出于热爱、学习的初衷。而这些当年用工资、津贴、稿费一点一点购得的“旧物”,在今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国宝”。难
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的“先驱”和“先知”,电子时代的代言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他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洞见更加富有启迪意义。全新的一代人正在密切关注与研究其著作,以便了解这个急剧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一本三合一的力作,本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一部数字科技的专著,堪称让网民“扫盲”和提高的新媒体指南,痛快淋漓,论说清晰,内容丰瞻,引人入胜,鼓励千百万网民去认识时代,自己。
二十多年前,我就与西藏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汉藏两种文化交流的历史越了解、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发感受到汉藏两种文化传统的互相渗透是如何的深刻和不可分离。 遗憾的是,这却不为世人所了解和认同。后现代的西方人将西藏理想化为一个精神的乌托邦,或者说香格里拉,而同时将China(在他们看来是一个纯粹汉人的国家)编排成了一个与西藏完全对立的异托邦(Heterotopia)。乌托邦是一个莫须有的地方,就像香格里拉在英文词典中的定义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一样,是与现实社会完全相反的、理想化了的一种形式。而与它相对的他者空间,则是一个与乌托邦完全对立,甚至倒置的地方。它与乌托邦中的一切形成强烈的对比,故称。“异托邦”。西藏就是当今西方人心中的乌托邦,代表了人们所能想见的一切美好,而China则正是与它形成强烈对照的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如何传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它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问题,也涉及文化商品的提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也涉及国家的文化安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作者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多年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经验,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写作这部论著,使得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这是一部系统探索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完整内涵及其传播路径的学术专著。
《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主要讲了:“文字斋”是重庆大学校园内一座古老而颇具特色的建筑,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就设在这座建筑里。我喜欢这座建筑,尤其喜欢它的名字——“文字斋”。这是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重庆大学就有了这座古色古香、庄重典雅的建筑。它默默地见证了学校发展的历程和进步。因此,我的同事们和我将所要出版的丛书取名为“文字斋书库·文化与新闻传播丛书”。
《新媒介:关键概念》提供了新媒介分析的元概念地图。六个关键概念:网络、信息、交互界面、档案、交互性和仿真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和详细的探讨。并且组成了物理通讯—交互传播—社会环境的三维框架。本书视角之广阔,学问之深刻、为新媒体领域之卓见。对于快速变化的互联网领域而言,本书无疑是思想的宝库。
《新闻传播学原创系列·使命与主体: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以话语分析作为解读方法,以量化统汁为分析工具,对7000多篇社论做了细致精到的梳理和诠释,不仅洋尽地剖析了人民日报的角色在使命与主体之间的交织变化,也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发展逻辑。从研究范式看,《新闻传播学原创系列·使命与主体: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颇多创新之处:完整的媒介话语分析框架和纯熟的分析技巧,实证研究与阐释范式的有机结合,历史现场的还原与事件剖析的巧妙呼应,均显示出作者的学术功力和深刻洞察。值得读者诸君细读和收藏。22
《加拿大传媒研究》稿分十二章对加拿大传媒:网络、文化与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从领域界定、社会文化形态、历史背景、公共政策到全球化、数字时代的大众传媒各个方面进行了笼统介绍,研究较为深入系统,有学术性、时代性和业界借鉴参考价值。
刘丽君的文章解析了宜家在营造“家”的幻术方面的韬略,从场景和道具等方面着手,将“宜家家居善解人意地把习惯化的日常生活拐进艺术化的画框中,它自身即为场景,又把人们框入场景”的情形细细道来,似在模拟宜家商场引人入胜的效果。薛征的《宜家,或游荡中的叙事美学》,则将宜家作为一个兼具空间和时间性质的文本来阅读,引导人们在意象、线索、折叠等等迂回进行;叶晓倩的《行走宜家》从物体系的视角来读解,走的是鲍德里亚当年的革命路线。《积木、床笫与家庭》等三篇文章对宜家所作的精神分析,针对当代都市人的欲望、情感和心理状态,描述了居室空间和现代家具的精神表征功能,或可说宜家就是当代都市文化的重要表征和切入之媒介。除专题外,本期还对星座文化、健身房、购物和淘宝网等当下文化现象作了评论,由于当代社会文化
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的背景下,《环境传播创新实践:以大气污染防治与舆论引导为例》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书不仅是大气污染防治舆论传播领域的开创之作,更是环境传播指导并服务实践之作。该书集聚了环保、新闻、传播等领域的专家智慧,以理论为基础,以案例为支撑,深入探讨了大气污染防治与舆论引导的规律,并对既有行动和取得成果予以高度评价,对持续创新和更高展望给出具体的建议。这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行动指南,用众人汇聚的经验来指导人们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进而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提出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