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 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是通论汉语衔接的学术专著。书稿通过对汉语语篇的历史回顾,在注意逻辑的严谨性、研究的细密化、重视实证方法运用以及不回避语篇语言学研究中存在争议问题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汉语语言衔接的各方面内容,主要包含汉语语义衔接、句式衔接、语音衔接、语篇衔接四个板块,旨在揭示汉语语言衔接的连贯规律。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中心课题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研究系列丛书:现代维吾尔语参考语法》经课题组成员几年的努力现已编写完成。应该承认,当我们刚开始做本课题时,对“参考语法”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还不太明确,但经语言中心的指导以及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其他语种已经出版发表的各种参考语法书,最终明确了我们的课题性质。那就是,尽可能地把维吾尔语所有的共时特征及语言现象按一定的体系和顺序一个个描写出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导和帮助外国人学习和掌握普通话,始终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近十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很快。有些外国人除了学习普通话之外,还希望学习粤语,以便更好地在广东及港澳地区从事经贸等工作。为了适应这部分外国人的需求,部分院校组织人力编写了粤语教材,这是一项有益的工作。 《今日粤语》由穗港两地的学者一起编写,这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这套教材的编写者对粤语多有研究,又都具有多年对外粤语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希望而且相信,采取这种合作方式,穗港两地的同行互相切磋,有助于提高教材的质量,《今日粤语》面世后定会受到欢迎的。 乘《今日粤语》出版之春风,愿内地跟香港
一、该书内容丰富,比较全面地表现了陕南汉语方言的整体面貌。 二、关于语言接触和语言层次事实分析和理论构建的有益探讨。 三、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实践值得借鉴。
语言类型学家Joan Bybee, Revere Perkins和 William Pagliuca等在研究世界语言的时体与情态的演化中提出 来源决定论 ,认为语言的演变不受具体文化的影响,相同来源的词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演化。本书以中原官话时体的语法化为例,证明 来源 并不是语言演变的决定因素,相同来源的词在不同族群或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演化方向。全书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相关概念介绍。第二章以中原官话漯项片的鄢陵方言为例,论证汉语中存在时范畴,汉语是有时态的语言。第三章详细讨论鄢陵方言中 了 的语法化。第四章结合多点方言共时变体和历时语料,探讨中原官话 着 的演化*大可能性。第五章介绍与时体有关的中原官话动词变韵现象。第六章进一步对汉语表时体的几个语法形式进行比较分析。
本书选择上海生活中的各种典型场景组织通俗对话,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备查性,可以分门对号查用相关句子 。 本书所选内容和口语场景反映的都是21世纪初的上海新生活,新话语。 本书编写方法便于自学上海话。 本书的课文和词语用最接近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字母对上海话注音,凡是初懂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发音的人可以一学就懂上海话语音。 本书为了方便我国台湾人士学习上海话,特地设计了注音符号形式的上海话注音。 本书是迄今本用分词方式,用完全真实的语言读声调的上海话课本。 本书的教学具有渐进性,注重对上海话常用句式的理解,全面介绍上海话语法的基本特点。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纳西语字词典是纳西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和研究纳西语言文字的重要参照。字词典编纂得是否科学合理影响着使用者的查检效率,决定着使用者对信息的采集以及对纳西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研究成效,为了保证字词典的效度和信度,有必要对字词典的编纂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出版的纳西语字词典数量较少,编纂体例还没有统一,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字词典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从中获取更加准确的语言文字信息,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编纂方式。 《纳西语字词典研究》主要分为七部分。
褚半农著的《走到今朝的上海方言》分为“历史上的上海方言”“漫说方言特色动词”“词语理解和书写”“词条再定和词义再释”“《金瓶梅词话》和吴语”“上海方言像黄金瓜”六部分,话题广泛,一文议一词。对错用、误用等词语释疑解惑:对濒临消失的传统词语,则联系文献释义,并配置图片,方便理解。作者十分熟悉传统方言,书中对明清以来沪(吴)地文献涉猎广泛,旁征博引,是一本学习和使用上海方言的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总体上分成了两个部分,部分简要介绍了藏文创制的历史及主要的语法特点,第二部分则是按照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情况,分成了三十课,每课设10个基本句,为了让读者加强练习,加上了替换练习和情景对话,以及该课的生词表。该书的特点是,对基本句、替换练习和情景对话的藏话都注上了拉丁音,由于藏语有方言,本书只能依拉萨话的发音来注音,注音所用的符号大部分和汉语拼音方案相同。您只要学过汉语拼音,参照一下本书关于读音的说明,就可以无师自读藏文句子了。虽然在没有一些差别,但总还是有那么一点意思。另外在每课后还附上了一些词语的用法和藏语的一些语法知识,供您参考。
本书由历史地理和文化语言学家周振鹤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家游汝杰合作,以扎实的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从移民、栽培植物、地名、戏曲、小说、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对汉语方言在历史上的流变及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梳理分析。本书在研究方言时所采用的历史地理分析法尤为学界所赞赏。独特的研究视角、清晰的分析思路、新颖独到的见解再加上流畅、通俗的文风,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趣味横生。本书初版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此为修订版。
衡阳方言与长沙话同属湘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本书探讨衡阳方言语法特点,属单点性语法研究,全文共有十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共时语法系统的描写,包括语缀、状态词、代词、介词、语气词、体貌表达、程度表达、疑问句等。这些描写勾画出饶有特色的子系统,反映衡阳方言语法系统中词类、句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二是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与汉语史料以及其他相关方言的纵横比较,认识语言事实,从中发现和总结规律。 主要结论有:(1)由于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衡阳方言有许多不同于共同语的语法现象,其中有不少是古汉语的直接遗留,这些遗留在南方其他方言中也往往有所反映。(2)作为湘方言的一员,衡阳方言有与其他成员相同的语法现象,但也有不少相异之处,这反映了衡阳方言受周边湘方言的影
“日占朝鲜时期汉籍”是指日占朝鲜时期在朝鲜(包括韩国)所见用汉字书写的书籍,主要包括这一地区于当时留存的、由域外文人用汉文书写的文献典籍,其中主要是出于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文人之手,也包括一部分欧美传教士用汉字书写的著作;二是中国典籍在域外的刊本或抄本,有所谓的朝鲜本、和刻本、越南本等;三是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籍。
这本书是由作者申请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山东方言语法研究”的最终成果。
衡山方言有个熟语叫“问咑习谱”,本来的意思是“问了编写家谱”。我从小学习衡山方言就是这么问出来的。研究衡山方言的10多年以来,更没有少问。这个衡山方言的“小家谱”尽我有限的能力写成这个样子了,还不知道怎么样。 一种方言是语言世界的一片小天地,然而它又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小世界。我总感觉一辈子也看不够这个小世界。 我研究衡山方言,可以从上大学算起。1980年我考到湘潭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当时我只会说、会听家乡话,连听普通话的能力也没有。这促使我下决心学好现代汉语普通话,渐渐地在李永明、王勤、周显铭等教授指导下,又爱上了语言科学。 在写本科毕业论文以前的1983年暑假,我冒着炎热的太阳,骑着自行车一个公社一个公社(现在叫做乡、镇)跑遍了家乡到,实地调查衡山方言。有一次下坡,自行动散架了,轮子
温州方言独特,所以温州方言历来深受国内和国际学界的重视。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在所著《汉语方言词汇》中吴语只收上海话、温州话;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字汇》和《汉语方言词汇》中吴语只收苏州话、温州话,即此可见国内外语言学家都认为温州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关温州方言的研究,在汉语方言研究、汉语历史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 由于温州历史文化蕴积丰厚,经济发展模式独特,在国内外都很出名,加之来温外来务工者及在外温籍侨胞众多,国人及世界都希望能了解温州,了解温州方言。要和温州人打交道,更是不能不了解温州话。但是,正由于温州话在语音、语法等各方面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温州话成为一种特别难懂的方言。就是沪、苏、杭、甬等同属吴语区的人也听不懂温州话,更何况非吴语区的人。难怪北
《彝语应用语法》采用彝文、汉文和国际音标注音的方式编排,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在语法的框架内提供了大量的可以付诸应用的彝语例句,将语法知识活化为可以付诸应用的话语,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了解彝语的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探究彝语用词造句的基本规律,有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