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这本书是由作者申请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山东方言语法研究”的最终成果。
《广州话词典》自199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广受欢迎,是目前市面上仅见的一本比较能反映当代广州话词汇全貌的方言工具书。修订后的《广州话词典(第2版)》特色明显:(1)内容丰富,共收词约10000个,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义项后举广州话日常生活例句说明,并括注普通话翻译。(2)使用方便:按音序排列;注音全面、释义准确;有拼音音节索引和笔画索引。(3)附录科学:附有广州话音系说明、广州话普通话字音对照表、广州话的字母词、广州特殊字表等。
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湖南方言。湖南方言发源于楚语,又与历史上多次全国人口迁徙相关并受其影响,复杂的历史背景,使其别具特色——在长沙话中,有种伴侣叫堂客,有种情人叫画胡子,有种拼搏叫霸蛮,有种失败叫也卵。初次之外,湖南的地方戏曲,如花鼓戏、湘西阳戏等,都与湖南方言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中国丰富历史文化中的一支。 本套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 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分四编,*编为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提要 ,分方志方言文献提要、方言专著提要、方言论文提要三类;第二编为陕西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陕西通志》、《同官县志》等29种;第三编为甘肃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西和县新志》、《重修皋兰县志》等44种;第四编为宁夏、青海、新疆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海城县志》、《贵德县志稿》、《新疆地理志》等10种;第五编为近代西北方言专著(4种),即张澍的《秦音》、慕寿祺的《甘宁青恒言录》、王海帆的《陇西方言志》、范紫东的《关西方言钩沉》;第六编为近代西北方言文献 论文部分(16种),包括刘文锦《秦中方言》、白涤洲《秦音琐谈》、李酝班《凉州方言序》、冯国瑞的《关西方言今释》、廖序东的《城固 重言 记》,等等。
土默川,即古之 敕勒川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明嘉靖中期,阿拉坦汗大量招募内地的汉族农民和手艺人开发土默川。到了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来到土默川的汉族民众已经超过了20万人,其中大部分人携家带口在这里定居下来。早期土默川地区的汉族人大部分是明末清初从山西、陕西和河北一带迁徙过来的农民,其中以晋北地区人数*多。 土默川方言不但融汇了来自上述各省的汉语词汇,而且大量借用了蒙、满、回族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词汇,经过长时期的交融、约定俗成,以及人民群众的口耳传承,逐步形成了规律性强、成熟稳定、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土默川汉语方言。其从侧面清晰而透彻地反映了土默川地区的开发历史、社会演变、人民迁徙、聚落方式、行政区划、地理阻隔、交通状况、生产活动、语言接触、民族融合、婚姻习俗、地区风物、习
东北方言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内容丰富,且诙谐幽默、趣味横生,是东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中国·东北方言》作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休闲的茶点小吃和普及性读物,使人不知不觉中走进东北方言的博大世界之中。
温州方言独特,所以温州方言历来深受国内和国际学界的重视。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在所著《汉语方言词汇》中吴语只收上海话、温州话;北京大学《汉语方言字汇》和《汉语方言词汇》中吴语只收苏州话、温州话,即此可见国内外语言学家都认为温州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关温州方言的研究,在汉语方言研究、汉语历史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 由于温州历史文化蕴积丰厚,经济发展模式独特,在国内外都很出名,加之来温外来务工者及在外温籍侨胞众多,国人及世界都希望能了解温州,了解温州方言。要和温州人打交道,更是不能不了解温州话。但是,正由于温州话在语音、语法等各方面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温州话成为一种特别难懂的方言。就是沪、苏、杭、甬等同属吴语区的人也听不懂温州话,更何况非吴语区的人。难怪北
《温州方言韵略》则试图从理论上对温州话语音的来历、演绎、发展作一个全面的交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温州话的历史变迁;其二,自中古音至现今温州话的纵向演绎;其三,温州话与普通话的异同;其四,温州方言内部的横向比较。 这里需要向读者交代清楚,为什么前面两书都以“温州话”命名,而此书却改以“温州方言”命名呢?其实,两者指的都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地说,它所指称的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古代时范围宽一点,近现代范围窄一点。我们今天所说的“温州话”,有广狭两种含义,所谓广义和狭义,是就地域和时间而言。从狭窄的意义上说,“温州话”仅指今天温州市区的本蚰.人(即从小生长在此的本地居民)所说的方言,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温州话”,它甚至不包括各个郊县(市、区)的方言。从广的意义上说,所谓“
《“说济南话”系列丛书:济南方言俗语》的编者,从一个“老济南”的角度,对济南民间的方言俗语进行了梳理和解释,并一一列出出处、引文及例句,对人们迅速、准确地了解济南方言的词义和特点,大有裨益。 《“说济南话”系列丛书:济南方言俗语》既遵循了语言学工具书的编写规范,也具有通俗性和可读性。
本书是学术专著。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北京话虚词史 (08BYY049)前期成果之一;江苏省2010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北京话副词史研究(1750-1950) (CX10B_024R)终期成果。 目前,近代汉语副词研究成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各类专书的研究层出不穷。2005年,杨荣祥先生出版了国内部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的专著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对近代汉语副词作了一个断代的较为全面的描写和系统的研究。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的展开,仅张谊生先生就出版了四部 现代汉语副词 研究的专著。然而,近、现代汉语副词发展的交叉时段1750年 1950年,这两百年间,研究近代汉语副词的学者一般不会 下达 ,而研究现代汉语副词的学者也很少 上及 ,因而它处在了一种 两不管 的状态。本书即从此点切入,以《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