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楠楠老师二十年词汇教学经验总结,足量一万单词教学(不包括衍生词汇与简单词汇),达到母语词汇基础水平,适合于高考、四六级、考研及雅思托福等考试的词汇要求。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收录了作者的三组论文。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宏观论述。第2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微观研究。第3组论文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探讨汉语的语法化。特色在于力图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揭示汉语语法化现象相对于其他一些语言的独特之处。其中有基于具体实例的较为宏观的论述,也有一些是较为具体但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
《认知语法基础(Ⅱ)描写应用》是二卷本著作的第二卷,它介绍了一种全新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学调查概念。认知语法的核心主张是语法与词汇构成一个连续体,可以通过象征单位(形式一意义配对)加以描述。与目前正统的观念相对,作者主张语法不能脱离语义独立存在,它是概念内容的构成和象征关系的表达式。 这一卷告诉读者如何运用在卷中讲到的理论,将认知语法应用于分析一系列典型语法现象,这些现象主要(但不是惟一)取自英语。 书中材料的数量、分析的价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兰盖克再一次成功地创作了一部激动人心、清晰流畅的著作。书中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值得仔细关注和思考,本评论篇幅有限,恕不一一列举。 将语言看做一个与概念行为相互交织的认知过程,找出方法加以讨论,似乎是认知语言学共同
《上古音丛论》探讨汉语上古音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分为四卷:卷一"上古音构拟的问题";卷二"联绵字与上古音";卷三"谐声字与上古音";卷四"秦汉方音和共同语"。书稿采取平等对话的原则,不回避任何针锋相对的学术观点,全面审视外有关上古音研究的各种前沿问题;非常注重新材料的挖掘和研究方法的提炼,从而解决了多方面的疑难问题,研究了上古音学术道路和学术方向。书稿基于上古内证材料所昭示的事实,对上古音研究的材料、方法、原则、学术道路,以及一些疑难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新的探讨,对上古音构拟的理论研究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国际范围内的上古音研究和汉语构词法、汉字等的研究会起到积极作用。
本书部分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语法分析的问题。着重比较古汉语和现代汉语。 第二部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考察汉语语法。 现代科学很重视高层次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低层学科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提倡各学科互相渗透,由此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汉语语法研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第三部分说明了对汉语语法的理性认识问题。人们通常在实践中通过试误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 第四部分谈方法和应用。这里谈的不是具体的操作,如层次分析,变换分析之类,而是从总体上加以论说。方法是材料和理论的中介。没有材料,谈不上建筑,缺乏理论,好比没有图样,不懂方法,无法施工,如何运用方法,这就是应用,之方面的著作很多,本书只简单地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汉语具有三千余年的文献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方言类型,因此就语法化研究而言,汉语有着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语法化无疑是汉语语言学特别是汉语语法学中的一个前景的研究领域。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马来,已有若干研究汉语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汉语的语法化研究。这些研究尽管视角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力求从汉语的实际出发,通过语言事实的发掘和描写,揭示藏于其中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概括出若干语法化原则和语言演变理论。不过,这类研究成果大多是以论文的形式散见于外杂志,搜寻不便。有鉴于此,我们编辑了《汉语语法化研究》这本论文集,旨在总结汉语语法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和汉语语言学研究。
本书以出土文献为主要材料,考察几个语法功能项在战国——秦汉之间的发展。材料主要来自最近十年前后整理、公布的十余种战国简牍帛书。原始材料的形成时间,贯穿整个战国时代,下及于秦汉。文献内容有古书抄本和各类实用文书;前者是数种先秦儒家和道家的著作,后者包括文告、书信、法律文书、医药、日书及卜筮祷辞等多方面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出土文献的朝代特征——地域特征、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是必须面对,而且需要处理好的两个重要关系。我们的初步看法是:词语功能和结构形式的地域特征,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空间分布的差异,可以作为语法连续性发展的证据。本书的基本工作,就是在楚地、秦地等文献中,说明共性、比较差异,理清发展线索。目前,不少传世典籍已经出土了先秦的抄本,两者加以比较,语法上的特点同异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