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大家,在20世纪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力。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 在《四十自述》中,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 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 《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富有闪光点、与人生有何意义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一共分为 人生有何意义 为什么读书 青年人的苦闷 不老不朽 四章。 《容忍与自由》是胡适的演讲精选集。这些演讲是胡适一生自由思想的集录,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胡适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内容涵盖文化、修身、政治
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著作的书,选取了60余位作者的70余部重要作品,摘取精华段落,辅以对作者和作品的简介、点评,以及对相关人物、战役的介绍。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理性时代、革命年代、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这6个时间段。取材侧重于西方的杰出军事著作,此外有零星涉及战争的诗歌和小说。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各种军事理论、不同时期的军事著作,一览西方关于战争与*队的观点的演变,还是一本可供读者按图索骥的阅读指南。
本书包括王阳明的传习录上中下及书信若干
《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是诗人1990年中风之后的作品,中风之后的诗人基本散失了说话的能力,但仍能用左手写诗和弹钢琴。这部诗集又包括了两个小集,分别是《悲伤的凤尾船》(1996)和《巨大的谜语》(2004),诗作围绕着死亡、历史、记忆、大自然等主题,除自由诗和散文诗外,还采用日文俳句的格律,言简而意繁,有很强的音乐性,一如既往的独特隐喻,可以说臻于化境,美至无言。 传记文章《记忆看见我》大约写作于诗人六十岁时,诗人形容自己的人生犹如一颗彗星,有头有尾,最明亮的是童年和青少年,而最密集的核心,是决定生命最重要特征的幼年。全书犹如被通透明亮的阳光照亮,在回忆的光束之下,向读者娓娓道来:人生的神秘,童年的奥秘,好奇心,以及如何逐渐地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文字简洁淳朴,真挚感人。
外国经典散文丛书收集了一系列的各国文学作品,是由中国一流专家编选而成的。这套丛书收录了许多的散文作品,让您能欣赏到更多作品,从中领会其真谛。本书主要收录了苏联国家的经典散文集。
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学术的一个总结性工程《跨世纪学人文存》问世后,受到美术界和读者们的重视和欢迎。接续前思,整理编辑近年学界新成果,感到大美纷然,目不暇给。初辑9种,科学与人文兼收,精思与沉潜并重,而主脉不变,在乎平实而富有建设性的研究。9种图书与新世纪同时来临,亦将与新世纪同行,故名之曰《新世纪学人文存》。
《都市漫步者——漫步巴黎的艺术》从文学和文化角度对都市漫步者这一欧洲现代社会的标志性形象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研究,它是多年调研、行走、奇遇的积累所得,读者将会从书中了解到社会名流、文人才子、艺术巨匠的事迹。其结构有两方面特点,令它十分新颖。首先,它是一部集文学评论和小说特点于一身的散文集:奇数章为记叙,偶数章为评论。其次,其结构布局可供读者以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阅读:一种常规的、按照顺序的方式,即从章读到最后一章;另一种则更为灵活,符合都市漫步者的风格,模仿他们在城市街道上的动图,给读者自由,任由他们选择自己偏好的顺序进行阅读。每一章的内容都是独立的,但得益于一系列呼应和参照,章与章之间又紧密关联。
学术曾经是什么?学术史,还有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等等都在回答这个问题,这些“史”会展示历目前思想、学术发展演变的脉络,以提供理解的思路。然而这些脉络却并非古代学者自己意识到或感觉到的,而是千百年后的人整理出来的概念体系。我们有天然、天真的求知欲,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于是我们轻松甩开了作为现代概念体系的“史”的发展脉络,直接而且专门观察古人留下的文本,努力读出埋藏其中的思维过程。这样探索的结果并不能推出什么理论,我们也无意于提供新的“史”来替代当今通行的认识。自己琢磨着,只有“读书”这一平凡无奇的老词很适合代表我们所做的事情。《学术史读书记》涉及马融、郑玄、何晏、刘炫、赵匡、朱熹、杨复、孙诒让等学者,也谈到了礼制议论,借鉴西学、训诂学等问题。既有漫长的论述,也有精悍的札记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梁先生一生著述甚多,约五百万字左右,按专著、论文、讲演、札记、日记、书信编为八卷。1989年开始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肯定和欢迎,至今求购者不断。本套为再版本,对版进行了校订和补充。本书是第八卷,带我们领略一代宗师、文化巨匠的风采。
梁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晚年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为便于各界人士研究和查考,中国文化书院受著者家属委托,特将其著述编成全集,请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梁先生一生著述甚多,唯因历经战乱,屡有散失,已难收集齐全。经多方查找及各界支持,现搜得已刊与未刊文字五百万字左右,编为八卷,按专著,论文,讲演、札记、日记、书信分类,类中依年代排列,文前附以必要的版本或出处说明。预计三年内出齐。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经在济南一所中学担任老师的季羡林先生得到从清华大学传来的消息,大家可以有机会赴德留学。为了追求学术理想,也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季羡林先生把妻儿留在家中,只身赴德学习。一去十年,期间作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因二战爆发滞留欧洲,终于在战争结束才得以返回中国。《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先生在这段时间所思所想的一个集子。
本书选择西南联大时期各学科的有名教授、作家、诗人、学者,如罗常培、闻一多、邢公畹、费孝通、张之毅、陶云逵、高华年、马学良、杨立德、孙希磊、杨绍军、潘乃谷、傅懋、袁家骅等,记述他们不同的旅行经历,讲述他们的调查故事,展示他们为人类历史文明留存下来的丰厚价值。他们当年所目睹的人文历史现场和自然风光,以及他们在调查访问中所遭遇的困难、挫败、风险,甚至所付出的牺牲,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阅读的中国故事。
《胡同九十九》在北京的胡同逐渐消失之际,编者编辑了这本以北京胡同为主题的散文照片合二为一的书。收入以北京胡同和乡土中国系列摄影而闻名的摄影家徐勇的99幅北京胡同景物的摄影作品,并请99位作家写99篇关于北京胡同的散文,惺惺的文字,苍伤的照片,使人顿生对胡同的眷恋、惜别之情。
《笼中鸟集》书名取自京剧《四郎探母》中的一句唱腔,其中收录了四五十篇从前发在各种报刊的文章,有十多篇原名“走向世界以后”,所介绍的正是那未增补的64种书中的十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