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文学文库:朝花夕拾(2011升级版)》,我们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一线索,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路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们的情感也随着作者一起起落。
《乡土中国》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的指定书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习手册》以学生为读者对象,结合教材四大学习任务和课标阅读要求,提供关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较为完整的阅读指导和参考资料,切实解决学生“如何读、读完以后做什么”的问题,是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使用手册。
德富芦花是中国读者熟悉的日本近代作家。他的小说《不如归》早在1909年即由林纾译成中文。 德富芦花的散文曾在日本文坛产生过深远影响,被誉为进行美感教育的范文。 本书系德富芦花散文的部中文选本,包括《自然与人生》、《巡礼纪行》、《蚯蚓的戏言》、《红叶之旅及其他》四部分,代表了作家散文创作的水准。这些散文文学精湛,富有色彩感,于细微处理含作者的独特感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这次中青社推出的《毕淑敏语录》,一如作者所比喻的是她“写作中的血浆”,是她能不断支持自我,也支持别人的“血浆”。这部集子中收集着作者在漫长的夜行的旅程中,自己给自己打鼓的“鼓点”——力量、精粹,适时而起、恰到好处。 “悟”、“说”、“谢”、“悔”、“思”、“认”、“听”、“议”、“谈”、“想”十部,显示了作者体悟自我、探索自我,探索生活、历练经验,成为自我、关怀他者的历程和可贵的思索精神。 “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可以看作是作者理性思考的逻辑起点和预设。正是有了面对生命必然消亡的这份坦然和理性,从而使作者能从纷繁的生命现象中,提炼出她印证自己生命态度的箴言:“生命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存在。它是既可以涂写痛苦也可以泼洒快乐的一幅白绢。” 死亡是的哲学命题。毕淑敏完成了
《出梁庄记》内容简介: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
《爱与伤奔涌不息》写人为主,主要写的还是女人——名女人们。这些女人,从民国写到现在,从陈衡哲到陆小曼再到章子怡,而且写她们的生活、情感,听上去真是很娱乐很八卦的一《爱与上奔涌不息》。这样的叫法,和年龄并无多大的关系,这里面透着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她的品性和文字,尊重她对生活的见识。
这些作品在多种刊物上集束式地推出,既扩大了原有散文诗作者在整个诗坛以至文学界的影响,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原来以写新诗为主的诗人加入到散文诗写作的行列,给散文诗创作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散文诗的“诗性”特质及其“现代性”得到明显提升。
在《思想者》中,记者对周国平、李欧梵、汤一介、、甘阳、崔卫平、贺卫方、葛剑雄、陈丹青等四十余位近年来或活跃于思想界或勤于著书建言或长于社会实践的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听他们谈人生、谈理想,听他们纵论天下大势、时局走向,更听他们呐喊疾呼、针砭时弊。
《四季歌(清华学生原创作品)》,本书是一本随笔集,文集的乐信共有四种,书评、影评、乐评、生活随笔。以光影留痕、书影横斜、声声有影、飞鸿远影四个栏目展开。
《出梁庄记》内容简介: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
《生活,是di一位的》是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篇目包括《自报家门》《关于 》《 是怎样写出来的》这样自白式的对自己创作初心与创作历程的阐述,也有《沈从文和他的 》《读 》这样对老师沈从文其人及其作品的剖析,还有《小说创作随谈》《小说技巧常谈》《关于小说的语言》《文学语言杂谈》这样关于小说创作的真知灼见……个中所述,皆是汪曾祺自己多年摸索的"甘苦之言",绝非"零批转贩"。除小说外,本书中选编的文章还论及散文、戏剧等,汪曾祺对生活、对文学的思考、经验、心得,都在这些文章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为帮助考生全面提高翻译实践能力,考评中心策划推出“翻译讲坛”系列讲座,邀请翻译资格考试七语种现任和曾任专家委员会专家就“如何提高翻译实践能力”进行访谈。访谈采用线上征集考生问题,线下遴选出有代表性问题提交专家予以解答。访谈结束后,采访人根据访谈录音和采访记录进行整理并撰写文稿,交由专家审核修改后定稿,对定稿结集出版。此书收录英、日、法、俄、德、西、阿七语种共十次专家访谈录,涉及翻译学习、从业及考试等十方面近百个问题,形成十万余字的内容,对考生应试和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