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莫高窟艺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不能作无本之学,无根之木易到,无源之水易涸。 吾人论学求真非求胜也。 陈垣 《陈垣全集》二十三册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国家 十一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资助出版,共一千余万字,是陈垣先生全面、系统的著作汇编。 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境内)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一
赵元任编著的《赵元任全集(第7卷上下)(精)》力图通过迄今为止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作品,全方位反映赵元任的学术成果以及他的人文精神。《赵元任全集(第7卷上下)(精)》,共计20卷,附载若干张光盘。前10卷基本囊括他的语言学、方言学著作(中、英)及译作;后10卷分别收录他的音乐著作、文学译作、科学作品、自传、书信、日记和音像制品等。
《中国的一日》初版于1936年。它由一则征文启事而发轫,迅即在全国激起回响,“收到的来稿,以字数计,不下六百万言,以篇数计,在三千篇以上”。编委会从中“严格选取”四百六十九篇,计八十余万字,四个月后编辑成书,堪为当年文化街的一大盛事。它记录下了1936年5月21日这一天里,全中国各个阶层、各种处境、各种职业的人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把那会儿的城市的慌乱、农村的崩溃、富有者的荒淫、饥饿者的挣扎、小市民的彷徨、求索者的奋勇……都活泼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为明末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作品集新编,共分二十册,涉及法藏指要、经释、文集、杂著等八个大类,资料价值极高,对于佛教研究、学术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梁先生一生著述甚多,约五百万字左右,按专著、论文、讲演、札记、日记、书信编为八卷。1989年开始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肯定和欢迎,至今求购者不断。本套为再版本,对版进行了校订和补充。本书是卷,带我们领略一代宗师、文化巨匠的风采。
鲁一同(1805-1863),字通甫,一字兰岑,清河(今江苏淮安)人。晚清文学家,擅长诗歌与散文创作,有通甫类稿、通甫类稿续编、通甫诗存、通甫诗存之余等诗文集傅世。鲁一同也是晚清的学者,生平撰有王右军年谱、邳州志、清河县志、通甫评杜等著作,以下对其生平、文学创作、诗文结集及流传情况试作总结论述。
本书收录了夏莲居一生编辑整理的各种古籍作品,还有著述的各种诗文作品。其中有包括关于古琴、书画等古代艺术与文物研究的专著,有关于山东省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各种纪念诗文等,以及研究先秦诸子、宋明理学、禅学历史等方面的诗文。作者歌颂新中国与社会主义许多诗文作品,在生前曾受到陈毅、郭沫若等领导的嘉评。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本《王昌龄诗集》,是在老辈学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在边塞、闺怨、送别等类型的题材方面,多有名篇佳句,七绝的创作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七绝圣手”。全书分为四卷,收录王昌龄存世近180首完整诗篇及若干残句,书稿以《全唐诗》所收王昌龄诗为底本,又利用存世其他版本的王昌龄诗集对诗篇原文做了精细的校勘、甄别、辑补,并对诗篇涉及的字词典故做了精准的注释,并搜罗前人品评王昌龄诗的评笺近百条,分别附在诗末,堪称一个“小而全”且“小而美”的《王昌龄诗集》校注本。
本书编入宗白华先生从1931年至1986年所发表和未发表的译著,共15篇。其中,的康德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上卷,是根据作者六十年代赠给主编者的校勘过的译本收入的。《马赫(感觉的分析)》选译,是根据手稿整理而成。这些译作,反映了宗先生译文的特殊风格。卷后还收录了主编 所撰写的《哲人永恒,散步常新——忆宗师白华的教诲》、《宗白华生平著述年谱全编》。
《冰封的火焰》主要内容包括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自证清白、经济学家目中无人、信息的水有多深、我们是否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从身份屏蔽到素质屏蔽、不能以素质壁垒排斥和盘剥民工、只值一元钱的尊严就不是尊严、义务教育是谁的义务、民办高等教育就是应该启动赢利机制、我为什么极力主张民办教育的合理回报等。
本书部分介绍了美国法视野下的问题,分析了同性婚姻案件的裁决融合了正当程序条款和平等保护条款,打破了一些学者认为的法院的裁决仅仅是是一种政治和文化决断,缺乏法教义学基础的谬见。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性倾向是否可以改变,与平等保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性倾向歧视是否是一种性别歧视,本书揭示了宪法学上应该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后半:本书第二部分是中国法视野下的性/别少数群体平等保护,着重分析了跨性别婚姻权利在中国法之下是如何实现的,既没有相关的立法讨论,也缺乏里程碑式的司法裁决,体现为一种无声无息的变迁。另外,透过对一起刑事案件的分析,揭示了刑法需要宪法的制约才能真正的体现谦抑性。第三部分是对一些学术著作的书评,研究了中国法之下的问题有哪些不同于西方的模式。
《宗白华全集(第2卷)》收入宗白华先生从1932年至1950年间所创作的论文、诗歌、学术著作手稿、编辑后语等,共148篇。其中,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技术学、教育学、新闻学、文化学、美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城市规划学、水利学等多种学科,反映宗白华先生渊博的学术知识和高深的文化素养。
李柏,字雪木,号太白山人,明末清初关中学者、诗人。与周至李颐、富平李因笃齐名,学者咸称“关中三李”。李柏是清代关学重要代表人物,《太白山人槲叶集》共收录李柏一生所创诗文七百余篇,集中体现了他的关学思想和文学丰张,但其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次校注在参阅多部著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标点、校订和注释,力图全面且具体地反映李柏的人文思想和文学丰张。此次校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便易查的版本,为进一步研究李柏诗文及其关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同时,此次校注对于整理关学文献、弘扬关学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古籍整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