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原书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流也。”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前55l~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被当成显学,但又一直被当成诸子百家之一。在百家争鸣中,历史选择了孔子,到汉朝便登上了“独尊”的地位,被尊奉了两千多年,影响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孔子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微子的后代。周灭商之后,分封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在贵族的纷争中被华督杀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的迫害,才迁居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后,三岁上死了父亲,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孔子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蓄息)等低微的小官,
春秋左传研究造诣尤深,着有左氏春秋义例辨;早年研治古谶纬之学,撰成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继而又从事两周史地研究,遂有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赞异、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二书。其著作尚有汉晋遣简识小七种、大学中庸今释、旧学旧史说丛、涧庄文录等,并编有五华诗苑。因陈盘先生的学术成果在大陆难以得见,今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合作,首度出版陈盘著作集。
本书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计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主要对春秋诸国战争、外交、内政等各个方面加以记述;同时对各类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理念、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民间歌谣都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说孔子《春秋》而作,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间周朝及各诸侯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影响中国后世史学、儒学的一部重要史书。《左传》不仅写史实,还记人物,文字清晰朴实,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作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