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篡的,故称《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近千年间,130多位作者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共选作品近八百篇,有赋、诗、骚等各种文体达38类。所选作家作品,除屈原、宋玉、李斯等少数作家外,绝大多数是汉、魏、晋及南朝宋、齐、梁各代的作家作品,因而成为保存汉魏六朝文学的重要典籍。因编选时间早,各种文体多,选录精审,内容丰富,故王运熙先生称之为 我国现存Z早,影响Z深广的一部总集。 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 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 。很多名篇依赖《文选》才得以流传至今。 《文选》选文的标准是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所收录文章成为后人学习写作的范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文选》一度是科举士子的教科书和学习诗赋的范本。 《文选
《且向山水寻清音》是一本散文集,精选《古文观止》中陶渊明、苏轼等历代文学家书写山水、亭台的经典散文篇目, 读者透过书卷与墨香,回归古人雅致的情怀,于俗世生活中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由宋人方勺撰。方勺曾和当时的名士苏东坡、苏子容、叶梦得等人游,对当时的世事、人物轶事多有所见闻。 本书就是他的一部见闻笔记,多载北宋末、南宋初朝野旧事。其中对于方腊起义始末、熙丰间财政状况、黄鹤引词传牌以及某些医药的记述,从不同的角度为今天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资料。 方勺(一○六六~?),字仁声,号泊宅翁,婺州金華(今属浙江)人,寓居吴兴。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入太学(《泊宅编》十卷本卷一○)。哲宗元祐中曾赴杭州应举,获苏轼赏识得荐。曾官管勾虔州常平(同上书三卷本卷上、卷中)。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尚存世。
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一书中,收录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一百多首,其网罗宏富,展现了历代乐府诗的发展风貌和流变轨迹。并对其讲解,出注,皆以其深厚相关的研究为依据,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了解乐府诗艺术魅力的经典读本。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作者生前手定的重要论文与序跋等,如《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计六十余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近之译经者,多尚汉学,而或拘泥之过,往往穿插附会,不近人情。惟高(垂阝)王文简公经义述开一编,解释经语,务求心之所安;而经传释词十卷,纯从虚字体会,所以通古今之钟,洵深于汉学而不关于汉学者饮。
《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共选唐、五代、宋词人141人(无名氏未计)的小令词323首,金、元曲家64人(无名氏未计)的散曲小令176首,合计作家205人,小令499首。一般每首一篇赏析文章为一个词条,少数词条包括几首或一组作品。《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各词条对作品的赏析,吸收、借鉴了前人及当代人研究之成果,力求准确实在,亦尊重各撰稿人的独特见解。对作品理解有分歧者,文中予以说明,但不展开争鸣。《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正文后附有作家小传,书前附有宋元人书画作品若干幅。
梁代文学家、书法家王筠,琅邪王氏后裔,字德柔,一字元礼,小字养,法号慧炬;齐建元四年(四八二)生,梁大宝元年(五五〇)卒于侯景乱中。王筠在永明年间度过了少年时代,未及当时文坛的风云变化;但自齐明帝建武四年(四九七)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后,因家学薰陶,群贤滋养,终能秉承永明文学的流风遗韵,驰聘文坛五十余年,蔚为梁文学的一位大家。 天监前期,因王筠积极实践永明声律理论,得到沈约的赏重。天监十四年(五一五)以后,昭明文学集团及梁代中期文学继起,固然令齐梁两代文学生出差别,永明文学的气韵风范仍潜运其中,他与刘孝绰并得萧统礼敬,又活跃于文坛十余年。东官易主后,王筠曾受到过冷落,但萧纲也说过「王筠本自旧手」(《梁书·萧子显传》)的话,仍肯定了他在梁代
《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共选唐、五代、宋词人141人(无名氏未计)的小令词323首,金、元曲家64人(无名氏未计)的散曲小令176首,合计作家205人,小令499首。一般每首一篇赏析文章为一个词条,少数词条包括几首或一组作品。《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各词条对作品的赏析,吸收、借鉴了前人及当代人研究之成果,力求准确实在,亦尊重各撰稿人的独特见解。对作品理解有分歧者,文中予以说明,但不展开争鸣。《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正文后附有作家小传,书前附有宋元人书画作品若干幅。
本书是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陶潜(369-427),寻阳(今江西九江)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文学家。弃官归隐后以诗酒自娱,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文自然真朴,情韵醇厚,对后世影响极大。本书以清人陶澍注《陶靖节集》为底本,以南宋绍熙曾集刻本等多种有价值的本子校勘。笺注综合前贤旧说,而又多所匡正、补阙。于陶渊明生平经历、交游、诗作背景、主旨等项创见尤多。书后附《陶氏宗谱节录》、《陶渊明年谱简编》、《陶渊明评论选辑》等栏目。此次重版,作者修订了校勘和注释两方面的问题,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力求贡献给读者一个更加可靠的文本。
《何逊集校注(修订本)(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何逊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算不得大家;在南北朝时期,也数不上诗人。但自梁而后,特别是自唐宋而后,他的诗歌却颇受重视,历代诗话几乎也都涉及到他,原因何在?论者或谓因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过颇学阴何苦用心,且化用不少何逊诗句;或谓何逊生当骈俪之时,摆脱填缀之习,清机自引,天怀独流而为沈约、范云所钦服,或谓其诗声尽人律语多流丽,重视审音炼字、工偶精对,对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清代诗人王士稹、田雯的看法,在清代颇具代表性。
本书是辛弃疾诗词的全集,以《全宋诗》《全宋词》为底本,参以《辛稼轩诗文钞存》《辛稼轩诗词补辑》等,总收诗作130余首、词作620余首。本书编者谢永芳老师对每首作品进行校勘、注解,对创作背景及题旨进行简
本书是辛弃疾诗词的全集,以《全宋诗》《全宋词》为底本,参以《辛稼轩诗文钞存》《辛稼轩诗词补辑》等,总收诗作130余首、词作620余首。本书编者谢永芳老师对每首作品进行校勘、注解,对创作背景及题旨进行简
《乐府雅词》二卷,宋曾慥造辑。 据陆三强《曾慥三考》考证,曾慥字端伯,别号至游居士、至游子,泉州晋江人,北宋末年任仓部员外郎 ,入南宋后任户部员外朗、江西转运判官、湖北兼京西路转运副使、太府少卿总领京湖财赋、太府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知虔州、荆南、夔州、庐州,绍兴二十五年辞世。一生著作甚多,人们常用的是搜辑了大量唐实人杂记小说的《类说》和这部《乐府雅词》。
本书是关于古籍整理方面一部非常实用的教材类读物。作者黄永年根据自已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娴雅流畅,通俗易懂。尤适合于文献学专业的青年友们入门之用,对于与古籍整理有关的学科研究人员也有很朋的辅导作用。
本书旨在搜集有元一代之汉文单篇散文、骈文和诗词曲以外的韵文。 本书所收作家之时限原则上承金和南宋,原金朝管辖区作家以金哀宗大举三年(一二三四)为上限;原南宋管辖区作家以南宋赵昺祥兴二年(一二七九)为上限;以元顺帝至正二十八(一三六八)为下限。由金、宋入元,由元入明作家,其主要活动在元者,则作为元人收录。 本书按照“以文从人”的原则,凡已收之作家,其文元论是否写于元代,均一体收录。 元人的经、史子部著作,本书原则上只收序跋及书中所引之单篇元文。但可视为文集者,例如史部的奏议集、史论集、书判集,子部的题跋集,仍作为文集收录。 为便于读者引用,本书仍按旧式编纂法分卷。每卷收文一万字左右,文多者一人多卷,文少者数人一卷。 本书所收元文,尽可能选用善本、足本为底本,正文
本书收录作者十七篇论文,考证吴梅村一生中几个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订正以往年谱的乖误,提出了研究吴梅村的总体观点,并评价了“梅村体”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当时“娄东诗派”的影响。通过实证,又证明了《鹿樵纪闻》不是吴梅村的作品。最后又将没有收入《梅村集》与《梅村家藏稿》的佚诗四十九首、佚文二十五篇录于后,并附有相关考证文字。
《智囊》是一部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的总集,全书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二十八卷。无论是政治家高瞻远瞩,治国平天下,还是军事家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或者是商贾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搜罗无遗。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作者生前手定的重要论文与序跋等,如《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计六十余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小故事蕴含大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品性,向孩子传递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