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弟子整理的王阳明和弟子的问答和讲话,第二部分是王阳明的书信集,第三部分也是问答或者讲话。 本版采用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目前市面不多的“完备而可靠”的版本。为 了打磨出真正精当权威的版本, 采用了民国16年的叶圣陶先生点校内容。 并新增王阳明的生平小传、阳明心学导读。并专门约请译注者为原文 作注释和白话文翻译 ,帮助读者读懂、理解王阳明的精微思想。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注本甚多,《陶渊明集笺注》广收众本校勘文字,吸取旧注诠解本文,斟酌史实考订编年,点评赏析探索诗心。别有会心,时出新见,堪称陶渊明诗文注解集大成之作。书后附诸家序跋。袁行霈编著的《陶渊明集笺注》为繁体字本《陶渊明集笺注》的简体横排本,收入“中华国学文库”丛书。 本书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鼻祖晋陶渊明全部诗文辞赋作品的笺注本。以毛氏汲古阁藏宋刻《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参校宋元诸本及总集、类书,笺注重于史实、本事、名物、地理、人物,并单列评析一项,于诗文作意,发隐抉微。末附历代和陶诗六种及年谱简编、作品系年,语词、人名、篇名索引三种,是陶集注本中的集成之作。
《智囊》是中国文化目前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本版《智囊精粹》本着以古为鉴的原则,遴选了《智囊》中百年通用的内容,取其精华,精心进行解译,希望能对读者工作学习有所助益。
曹操《公元一五五——三一○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于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很值得研究。 由于目前市面上缺乏一部完整收录曹操著作且质量较好的整理本,我们重印了这本曹操集。这个集子是一九五九年编印的,以丁福保的汉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为底本,稍加整理和补充,并增加了孙子注,是从孙子十家注中抽出来的。诗文部分,曾用三国志、宋书乐志、乐府诗集以及各种类书作了对校,并注明了出处。诗集中谣俗词不详出处,苦寒行和善哉行的第三首,诸书及不同皈本或标曹操,或标曹丕;塘上行一首或题古辞,或说甄后作,或说曹丕作。现均附存待考,并加注说明。文集卷三报荀或的段,原注出水经湍水注,今检未见,疑注误。除本集外,我们把路粹、阮玛代曹操
本书收入李清照“漱玉词”四十五首(附断句),“词论”一篇,“诗”十三题(附断句),“文”五题。对所有收入的作品进行详细校订,并作了编年、笺注。书中相应位置附录有《宋以来历代总集辑录李清照词一览表》(插页)、《谈“词合流于诗”的问题》、《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理解》、《翁方纲金石录本读后》、《投内翰綦公崇礼启考辨》、《〔宋〕李清照易安居士年谱》、《历代评论》等学术论文及资料汇编。书末附施议对《二十世纪词坛飞将黄墨谷》文,以便读者参考。
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北宋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
本书为《历代诗词鉴赏辞书大系》中的一套,其他还有:《元曲鉴赏辞典》、《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宋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近现代诗词鉴赏辞典》、《古诗鉴赏辞典》。 一、宋词、清词是我国词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本书为《宋词鉴赏辞典》的姊妹篇。 二、本书共收入清代各个不同艺术流派与不为流派所范围的有代表性的398位词人的词作900余首。凡跨明、清两朝的词人,一般只收其入清后的词作;凡跨清、民国两代的词人,一般则只收其清亡之前的词作。每篇词作附一篇赏析文章,即为一个词条。 三、本书正文中作家的排列,以生卒年先后为序,生卒年不详的按在世年代或依科第先后为序。同一词家的词作依本人词别集或创作时间先后排列。 四、本书正文中的词原作,各种版本间有出入,本书择善
《世说新语(无障碍阅读)/典藏》是我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逸事。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风貌,是研究魏晋历史的重要资料。目录?
本书是《中华历史通览》系列丛书之——五代十国卷。全书以通俗的语言、轻松的笔触、富有情感的描述,读者步入中国五代十国历史文化的长廓。那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民众、建筑、艺术,通过一篇篇引人入胜的章节,配以彩色、黑白的图片,如画廓精品般纷陈在读者面前,而全无历史教科书式的枯燥与沉闷。倘佯其中,仿佛乘着时空穿梭机飞回逝去的历史现场,一幕幕历史话剧就在身边上演,令人注目赏读,不忍离去,于不经意间化为自己的知识。
诗与唐人小说间的密切关系,可从小说中拥有大量诗歌作品、运用“诗笔”、追求诗意化、诗人积极参与小说创作等方面得到印证。本书以唐人小说中的诗歌为主要对象,通过清理文本、勾画真貌、分析作用、评定价值,探讨文体间相互渗透、影响、借鉴、移植的方式和规律。
本书是清代两部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平山冷燕》的合集。 作者都是天花藏主人,当时即有合刻本刊行。《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描写清正统年间,才子苏友白和白红玉,卢梦梨几经曲折,终于团圆的爱情故事。小说坚持婚姻自主,敢于追求理想爱情的主题,对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本书在1921年译成德文时改题作《两个表姊妹》,后又有英、俄、法多种译本,在欧洲产生过较广泛影响。《平山冷燕》系天花藏主人继《玉娇梨》之后的作品。小说以才女山黛因赋《白燕》诗,奉旨征试天下才子,引出与才了燕白颔之间,以及另一对才女冷绛雪与才子平如衡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以显扬女子才能为主题,对后期小说较有影响。
“渊研楼”是汤教授书斋的名字。此集原名《文录》,今题《屈学存稿》,是为了突出其主要内容和特色。此集收录汤教授潜心典籍70载、立身学林60年间的一些师生答问、书序跋文,并另立书信一类,将整理自千余封信稿中有关学术的部分加以选择,作为“书信拾遗”,裨有助益于读者。
《三国志》已成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阅读使用最为广泛的版本。《三国志》以此为基础,遵循原点校本体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改为横排简体字。为便于读者阅读保留了繁体字本人名、地名、书名等专名线标注。
苏轼(公元一○三六——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书列“宋四家”之首。他既不满王安石变法,又反对司马光之保守,遭新旧两党打击,几度升贬,历任杭州、徐州、惠州、儋耳等地,死于常州。 东坡以文章名世,视书法为游戏,曾言“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终其一生,东坡以书写意,以写乐心,正与孔子“游于艺”之体味行藏、修身独善相表里。 读坡书论,其自评似过谦,质诸其书迹,艺术成就却有目共睹,苏字的突出特征在于肥腴扁方。
《永康程氏遗书:程正谊集》明程正谊著,共十卷,包括诗二卷,文八卷。其诗简澹冲和,颇有意蕴;文也理周词质,结言端直。本书保存了明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赋税、司法、军事、旅游、山川风物诸多方面之史料,对研究明代中晚期西南地区社会历史具有参考价值。《永康程氏遗书:程正谊集》根据清代光绪重修本《?华堂集》为底本,校以旧抄本,又从宗谱文献等资料中辑出轶文30余篇,予以增补,成为收罗很全的程正谊诗文集。
本书将《楚辞章句》纳入所处的时代文化思想背景来考察。从纵横两方面切入,综考汉儒经说旧注,旁稽经史传记及诸子之说,爰及唐、宋、元、明、清说经之文,以及历代治《楚辞》言,为之疏通辨证,借此探求《章句》大义的具体内容及其源流演变。书中所立论处颇多新见,论述严谨,引证材料丰富翔实,思路清晰,语句流畅,对于研治〈楚辞〉者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中华传统诗词经典:乐府诗》是曹旭老师评注的乐府诗,收集了汉乐府、南北朝乐府和文人乐府诗。
我国最早的辞赋总集 《楚辞》是西汉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作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我们以《楚辞》注本的集大成之作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段翻译;每篇前的题解,考证写作时间,概述诗歌主旨。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 本书版本,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书。 楚辞源远流长、深厚博大,引起历代文人的高度重视,以致使《楚辞》出现了众多的注本和篇目不同的文本,但始终以东汉王逸的《楚辞》篇目为流传最广、以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为最常见之注本,本书即以学界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汲古
《诗集传》在朱熹著作中的地位接近《四书章句集注》。历代注《诗》的书汗牛充栋,朱熹的这部名著在元明清时期占据着首屈一指的位置。《诗集传》为朱熹一生涵泳所得,融汉学宋学之长,注释有根有据,串讲也在情在理,宁阙疑,不强说,文字复又简洁明了,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读本,足资参考。朱熹生前,《诗集传》即有刻本流传,后不断修改,直到晚年。坊间标点本多为八卷,离朱书原貌已远。本次整理以《四部丛刊三编》影日本静嘉堂文库二十卷本为底本,《三编》抄补的几卷,以宋刻明修本为底本,校以元明清有代表性的几个刻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接近原书的二十卷本。全书简体横排,收入“中华国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