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常常提到的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千家诗”这个书名更是广被采用,例如清代有《国朝干家诗》、《续干家诗》,民国间有《醒世千家诗》,当代又出现《官厅湖畔千家诗》、《岭南千家诗》、《当代江苏千家诗》、《五朝千家诗》、《少儿现代干家诗》、《中国现代千家诗》、《中日友好千家诗》、《外国千家诗》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足见“千家诗”的影响。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徐调孚校注本被认为是最为完备的《人间词话》版本,至今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普及性读物。本次出版还增加了手稿的图片。
本书《诗经》原文采用中华书局影印的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全书305篇的次序,以仍其旧,删除了《雅》、《颂》部分古代基本上以每十首诗为一单元的“某某之什”(如“《鹿鸣》之什”)的单元目次,同时也删除了《小雅》中六篇有目无诗的笙歌。至于《毛诗序》、《郑谱》,我们只作为古今《诗经》研究成果之一来对待,仅作参考,不再录入。 ???对《诗》义的理解,广泛参阅古今有关注释、翻译的著作及研究成果,择善而从,也参照《诗义稽考》中比较合理的解释。为方便读者阅读,注释尽量从简(有些地方注明来源),不作繁琐考证,有些较难的字作了注音。至于采用的古今研究成果,也不一一注明,在这里向《诗经》研究界的前哲、时贤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于译文,我们更感到万分艰难——任何翻译,包括古今汉语的对译,都不能完全把原
《唐诗三百首》自编成以来,屡刻每有增补,有三百一十三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二十一首等不同版本。此次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书局刊印的光绪间日本四藤吟社刊本为底本,进行了重新注释整理。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参校相关的总集、别集,改正了原刻的错讹并删落蘅塘退士的批注和陈婉俊的补注。 二、在每种诗体前都向读者介绍了此类诗体的基本情况,如大致发展衍变,写作要求、风格特点等,使读者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时获得简明的理论指点。 三、借鉴研究成果写作诗人小传,除介绍诗人生卒、籍贯、仕履、作品存佚外,主要描述其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以期利于读者全面把握诗人的艺术成就。 四、在每首诗的个注释里进行解题,即大致提示诗歌内容或主旨,甚至只是点明诗歌题材类别或创作背景,尽量不对诗
曲江文化源远流长,她兴起于秦汉,成于隋而盛于唐,宋元明清随都城迁而逐渐衰落,21世纪又将重现辉煌。唐代曲江是都城长安最有活力的地方,曲江流饮、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红叶题诗、乐游园登高、芙蓉苑看花等在中国古代史上脸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就发生在这里,曲江之于唐都长安即如今日西湖之于杭州。本书从纵向论述了曲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重点从横向上解读了唐代曲江文化的内容、特色与影响。
本书为《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选择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的精华,进行注释和翻译。是了解《日知录》这一重要历史典籍的很好读本。
《围炉夜话》是一部品味人生、体悟人生的格言集。作者王永彬,生平不详。书中隽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先哲智慧带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围炉夜话》不以严密的思辨见长,而是以简短精粹的格言取胜。三言两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但使自己清醒,也能使别人警醒。正如寒冷的冬天里温暖的炉火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慰藉。
《梦溪笔谈》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共26卷,再加上《补笔谈》3卷和《续笔谈》1卷,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因此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的人物,赞许《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女作家。其词构思尖巧,词句清新,早被公认为名家;其诗虽存留甚少,而英风豪气,不让须眉,亦足令人心折。本书选李清照词45首,诗10首,重要作品几乎全部网罗其中,并按创作时间先后顺序详加编排、题解、注释,是一本较好的古典诗词读本。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
现代人常常提到的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千家诗”这个书名更是广被采用,例如清代有《国朝干家诗》、《续干家诗》,民国间有《醒世千家诗》,当代又出现《官厅湖畔千家诗》、《岭南千家诗》、《当代江苏千家诗》、《五朝千家诗》、《少儿现代干家诗》、《中国现代千家诗》、《中日友好千家诗》、《外国千家诗》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足见“千家诗”的影响。
《袁氏世范/中国古典名著精华》主要内容卷上(睦亲)包括:性格不可强求一致,人宜将心比心,处家多想别人长处,居家贵宽容,父兄之间莫辩曲直,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亲戚之间莫记仇,当家需要理解,顺适老人意,笃孝感动天地,为人岂可不孝,父母爱子应适当,爱子莫若使其立业,教子莫若使其有所学,教子勿待长成之后,父母爱子不可偏,父母多念贫子,待子孙不可有厚薄,爱幼子,人之常情,祖父母多疼爱长孙,对公婆当一意承顺,妇人年老宜善待,收养亲戚当得法,分配财产务均平,立遗嘱宜公平,遗嘱之文宜预为;卷中(处己)包括:人之智识有高下,富贵不宜骄横,礼不可因人而异,人生贵贱皆天命,世事更变本无常,人生甜苦参半,富贵自有定数,随遇而安方为福,事不可苟成,先天不足,后天补之,人各有所长,待人不可轻慢嫉妒
本书故事时间,从王阳明出生的明成化六年(1472)至章学诚去世的1801年,凡二百余年,跨越明中叶-晚明、清初-清中叶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历史时期。本书选择了王阳明、黄宗羲、张苍水、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物为个案,试图从时代和个人生活的铺陈中,呈现出16至18世纪江南文人思想、学术的嬗变轨迹和各自的精神肖像。 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代代江南文人之间精神与思想的传承,也会看到他们或以身殉道,或在书籍与学术中销磨终生,或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中寄情于感官世界的声色,或在人生的中途低徊于内心世界的成长与衰败,无一不在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纠缠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史料。 n 它在真实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同时,更显现出来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所具备的价值。 n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代后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擅长诗文,又精于丹青书法。他二十一岁时曾补个了诸生,后来便不再追求功名。初时隐居于小昆山,双亲亡故后,他又山居于东佘山上。每日专心于经史子弟,对稗官野史、佛禅道说以至方术技艺的考校无不严谨。因其名重,明政府曾多次征召,陈继儒均托词坚辞,以布衣而终老。其一生著述颇多,有《眉公全集》编成。 《小窗幽记》是陈继儒读史论经之余,摘句节段编成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世、养生的格言小品集。书中文字多出于古代的经史杂著,以及民间的俗谚。语者则或自儒、释、道之教,或为达贵官贾、寒清隐上下九流。陈继儒按“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字结卷原则,将所收集的各家妙言巧句分编成十二卷,藉以突
神怪小说,亦称神魔小说,是古代文化“志怪”传统在明清小说领域的酣满再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即将它作为明中叶后小说的两大主潮之一。神怪小说本质上是娱性文化的产物,而其所隶属于的中国文化整体却带有理性文化的特征,“互相容爱”,便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人世的生活空间中,加上一维神怪的空间;将超自然的神性,与社会化的人性巧妙地融合为一;驰骋无限制的想像,寄托理想和愿望,表达爱憎哀乐的思想与感情:这一切正是神怪小说特具的优势,也是其城乡、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明清长篇神怪小说的代表作品,除《西游记》(该书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外,首推《封神演义》和《镜花缘》,而《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则是短篇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 《阅微草堂
《名家精注精评本:杜甫集》为“诗圣”杜甫的诗文选编。共选杜甫诗226首,文赋五篇。除反映了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外,还涉及其家世、思想、性格、经历等诸多方面。 《名家精注精评本:杜甫集》以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仇兆鳌《杜诗详注》为底本,参校他本,择善而从。篇目以编年为序。编选者还对诗文加以必要的注释,并附有品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诗人的诗作。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文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今存元好问诗一千多首。本书收入元好问诗九十多首,逐一加以翻译、注释。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女作家。其词构思尖巧,词句清新,早被公认为名家;其诗虽存留甚少,而英风豪气,不让须眉,亦足令人心折。本书选李清照词45首,诗10首,重要作品几乎全部网罗其中,并按创作时间先后顺序详加编排、题解、注释,是一本较好的古典诗词读本。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
《古文观止》所选的文章,从内容上来讲,绝大部分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度和成绩,这些散文精品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千百年来沉淀下来之作,历经了时间的考验,依然是文学星空中那些最耀眼的星星。从文章体裁风格上来讲,它摒弃了前代古文家非古文不收的偏见,注意文章的多样性,兼收并蓄,不但收录历来的古文精品,而且收录一些的骈文、韵文,比如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翌檄》,王勃的《滕王阁序》。另外,它也收录一些碑帖序铭、山水游记、杂文小品等,这就使选本体裁丰富,基本上全面反映出中国古代散文博大精深的风貌。从编排体例来讲,《古文观止》打破了之前选本以类相从的惯例,按时间顺序编排,同一作者不同体裁的文章排列在一起,这样不仅纲目清晰,便于查找,而且基本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
智慧是处理世事的绝妙法宝,是游刃人生的无上妙方。智者因明察生命而快乐。智慧是经历一时一事逐渐炼成的。中间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历程。 崇尚智慧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上的智慧人物姜子牙、诸葛亮、刘基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代的有识之士有鉴于此,也编纂了一些汇集古今用智范例的所谓智书,以为当世之用,经世明鉴。这些智书保罗广泛,大到治国用兵之术,小到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构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海洋。有鉴于此,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古代智书,编成“中华智慧经典”丛书,以为启迪智慧心灵的有效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