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网络人气画手仙女用独特的现代手法绘制了111个传统神怪,神怪均来自传统志怪图书和民间传说,包括《海错图》《子不语》《广异记》《点石斋画报》《耳食录》《太平广记》《菽园杂记》《酉阳杂俎》《博物志》《录异记》《搜神记》《右台仙馆笔记》《山海经·西山经》等。书中不仅展现了手绘的神怪形象,而且系统整理了创作来源,如每一位神怪都有“名字和符号”“典故和介绍”“留印或题字”,为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指明道路。本书装帧精美,复刻古籍之美,适合收藏。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王令集》内容有南山之田赠王介甫、送黄莘任道赴扬州主学、送黄任道歌、翩翩弓之张兮诗三章寄王介甫、我策我马寄王介甫、无衣一首招黄任道归、效醉翁吟、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我思古人答焦千之伯强、鲁仲连辞赵歌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演义》。
潘德舆(一七八五——一八三九),字彦辅,号四农,别号艮亭居士、念石道人等,江苏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车桥乡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十二岁即能诗。十五岁应童子试,成诸生。自十六岁始,历经十三次应考,方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亦即四十四岁那年中江南解元。继之六度参加会试,终未考取进士。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三月,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安徽。四载未得实授,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七月廿七日郁郁病卒于里第。汤腾谓之「叟之用心若日月,惜哉不上白玉堂二二,客观地总结了其可悲的生活历程。王柏心云。「山阳一老殊绝伦,道高自比渭舆莘。可怜槁馘死牖下,明月但照空山坟。更道出后学对四农的无限惋惜。
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与当代名家国画系列四种之一,另三种是《诗与画·唐诗三百首》、《曲与画·元曲三百首》、《文与画·古文二面篇》。 唐宋词是中国文学中最有成就的瑰宝之一。它倚声填词,富音律之美,炼字造境,具韵外之味,风格或蕴藉婉约,或疏隽毫放,代表着我国传统韵文发展的又一高峰,在历代读者当中有广泛的知音。唐宋词的总集与选本。自宋代以来,皆有刊刻行世。这次我们推出的《词与画·唐宋词三百首》,首眼于该书的鉴赏与收藏价值,发挥中国传统诗(词、曲)画的互补功能,追求图文并茂,装帧高雅华美之特色。为此,本社以上海古籍出版社,选录各家词309首,力求反映唐宋词的发展概貌,特邀请全国当代知名画家为每首词绘制精美画,使词情画意交相辉映,同时配以古典文学专家撰写的隽永精到的赏析短文,从而使唐宋词这
中国自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来,传统的农业文明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攻击之下有效被颠覆。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最深厚、魅力的形式之一,由于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兼具文学性与音乐性两大艺术特质,以简约的形式蕴涵了丰厚的韵味,所以一直受到作者与读者的青睐,其粹参与的广泛程度是其他形式难以比拟的。时至今日,诗词在海内外仍拥有大批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众多业余创作团体,大量的相关读物,为数众多的诗词网站,无一不在昭示着这种古典形式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元好问诗近少陵,词类苏、辛,沉挚悲凉,寄寓遥深,代表了金元时期诗词创作的成就,深肥时人及后世的推崇,被认为元明之后无与颉颃,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本书依据注者多年研究成果,精选元好问诗100题149首,词90首,按创作时间先后编排,详加题解、注释,对了解、研究元好问其人,其作颇有帮助。
主要由黄焯,鄭仁甲编,中华书局出版,包括了经典释文索引,笔画检字,经典释文所录经典異文索引,笔画检字等内容。
敬齊古今黈作者李治,字仁卿,自号敬齊,真定欒城(今河北欒城)人。金正大七(一二三0)登词赋進上第,调高陵薄,辟知钧州事。因戰亂,流落忻崞间,曾居太原等地。雖流離颠沛,亦手不停披,口不绝诵,深造自得。元世祖至元二年(一二六五)召拜翰林学士。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卒於家,年八十八。所著除敬齊古今黈外,尚有敬齊文集四十卷,壁书藂削十二卷,泛说四十卷,测圆海镜十二卷,益古衍段三十卷。 关于作者名字,歷来诸书多作“李治”,如元朝名臣事略、元史本傳、永欒大典、四库全书總、皕宋楼藏书志等。柯劭忞新元史谓李治本名治,后改今名。折中雨说,實不足掳。施国祁(号北研,乾隆道光间人)在禮耕堂丛说中指出,“仁卿生於大定庚子,至正大庚寅登收世科,已五十有一岁,授高陵主薄,辟推钧州。金亡,北渡让学者书
柳永《乐章集》版本颇多,今易见者为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毛斧季校)本、吴重熹《山左人词》(缪荃孙本)本、朱祖谋《疆邨丛书》本、唐圭璋《全宋词》本。各家当年参校诸本中如宋本、焦弱侯本、天籁轩等等。今已难经见,其校记亦弥足珍贵。兹编以朱本为底本,以其它三本及各家校记参校,择善而从,异文别出,写入校记,以助阅检。 兹书收疆村本《乐章集》中柳词贰佰陆阕,又从《全宋词》、《古今小说》等书中收拾阕作为柳永佚词,共收词贰估壹拾陆阕。另从《全宋词》中收存目词拾七阕与互见词叁阕为附录。 兹书柳词正文标点悉与《全宋词》同,即韵用「。」句用「,」逗用「、」。疆村本偶或分段不合谱者,悉依《全宋词》改,并移录唐注以明之。 《乐章集》版本述略、宋本目录、各家序跋题识、柳词索引与兹书引用书目,附录于
《会稽掇英总集》凡20卷,宋孔延之编定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该书为现存绍兴最早一部文学总集。选录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至宋熙宁年问诗文805篇。按类分编,前15卷为诗,后5卷为文。具有极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该书历来以精博著称,不但保存了大量绍兴地方文献,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诗文作者,而且可为现存不少熙宁以前的诗文纠谬正误,有助于今人对古代诗文作进一步探讨。因此,又具有归正返本的研究价值。校点本以山阴杜丙杰浣花宗塾藏、刻于清道亡元年(1娩1)的《会稽掇蔸总集》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为内校,以严可均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董诰等编《全唐文))、陆心源编《唐文拾遗》、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为外校,个别疑难之处,还检核了他书。校点本之所以以杜丙杰浣花宗塾藏板为底本,因该书
本书是明季遗民姜埰的诗文集,对于研究明清历史与文学,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首度整理出版,列入《明代别集丛刊》丛书中
《名家精注精评本:柳宗元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吸纳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中的篇目,共精选柳宗元文学性较强的诗文110馀篇,按照题材和体裁分类,诗分为感怀抒愤、山水纪行、酬答赠别、咏物怀古、思乡怀归及其他诗歌六个部类,文则选取骚文小赋、寓言小品、论说杂文、人物传记、题序哀祭、山水游记、与答书信七个部类,每类大致以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予以注评。注释、评说中吸纳、融汇了前修时贤多方面的成果,谨致谢忱;因编撰时间较为紧迫和个人能力所限,书中错误未能悉数扫除,亦盼方家读者能予指正。
本书内容包括卢前创作的古体诗、现代诗、词、散曲以及杂剧。其中,古体诗选自《冀野选集》的“卅前诗选”和“冀野近诗”,以19417年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的《冀野选集》作为底本。现代诗则收录了《春雨》和《绿帘》两部现代诗集。《春雨》以1926年南京书店印行的版本为底本,另参考了1937年开明书店第三版《春雨》。《绿帘》以开明书店1934年再版本为底本。第三部分的词,收录了卢前较具代表性的《中兴鼓吹》,此书版本较多,我们选择了刊录较为完整的南京版四卷本(19477)作为底本。散曲部分主要选自1985年齐鲁书社所出的《全清散曲》,并参考了江苏古籍刻印社1979年重印的《饮虹乐府》。此外,还收录了卢前最引以为自得的《饮虹五种》杂剧。书后附录当时人在笔记或著述中对卢前诗词曲的评介。 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中,卢前是重要的大家
书画既与佛教有着这般的因缘,历代书画家所创作的带有禅意的作品,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颐富先生近年搜求历代禅意书画,并邀同好者共辑一册,其慧心可鉴。《古今禅意书画集珍》计为一百四十余幅,远自明人,近到当代,或为名家,或为文人学士,或为释氏,所作皆与佛教有涉。
陶然先生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学者,多年从事词学与宋金元文学研究。在这本《填词丛谈》中,他力图从实用的角度,阐述词学的基本原理,《填词丛谈》为词的欣赏与创作提供理论与技巧方面的知识,对于如何更好地掌握词体、词律、词韵以及各种词的技法等作了生动的阐述,书末有常用词谱及词韵简编,是初学词者的工具。
本书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观照。它首先以一篇总论阐述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然后分为三辑:辑从不同的时代、性别、文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某种文学观念的溯源入手,论述古典诗学的内部结构;第二辑对杜甫、陆游两位诗人进行多角度的文化学考察; 第三辑则从校勘、注释及选本等角度考察古典诗歌的阐释。除了总论带有宏观论析的性质外,本书的主要部分都是对古典诗学中一些重要的具体问题的实证性研究,观点比较新颖,切入问题的角度和研究方法也有的创新意义。
一九三二至一九二七年陈垣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发表,文章不仅对遣二元史上极重要而前人未曾留意的课题作了充分研究,而且对元代文化进行了全面论述,他说:“儒学、文学均盛极一时。”但是长期以来,对元代文化、文学的评价,由于种种原因,却仍有歧义。
《会稽掇英总集》凡20卷,宋孔延之编定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该书为现存绍兴最早一部文学总集。选录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至宋熙宁年问诗文805篇。按类分编,前15卷为诗,后5卷为文。具有极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该书历来以精博著称,不但保存了大量绍兴地方文献,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诗文作者,而且可为现存不少熙宁以前的诗文纠谬正误,有助于今人对古代诗文作进一步探讨。因此,又具有归正返本的研究价值。校点本以山阴杜丙杰浣花宗塾藏、刻于清道亡元年(1娩1)的《会稽掇蔸总集》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为内校,以严可均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董诰等编《全唐文))、陆心源编《唐文拾遗》、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为外校,个别疑难之处,还检核了他书。校点本之所以以杜丙杰浣花宗塾藏板为底本,因该书
韦应物(735?--792?),唐朝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玄宗,宿卫内廷,似近豪侠,生活放浪,安史乱后折节读书,鲜食寡欲,焚香扫地而坐,为闲静清雅诗人。历任滁州、江州刺史,累左司郎中。贞元初,为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诗品高洁,朱子谓其无一字造作,气象近道,真可传人也。左司诗学陶公,人亦与之相近。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为中唐诗歌名家,其诗自然真朴、清新淡雅,癯而实腴,颇得陶诗精髓,在历代都有不少钦慕者,唐诗三百中选录了他大量的作品,足证其影响。本书精选韦诗157首,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注释、题解精审详切,是近年来的一部韦诗选本,对了解、研究韦应物其人、其诗均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