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集团对于“荟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出版印行,无论是对於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黻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集团对于“荟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出版印行,无论是对於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黻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宋周去非撰:是书即作于桂林代归之后,自序谓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益以耳目所见闻,录存二百九十四条。盖因有问岭外事者倦于应酬,书此示之,故曰“代答”。本分二十门。今有标题者凡十九。一门存其子日,而佚其总纲,所言则军制户籍之事也。其书条分缕析,视嵇含、刘恂、段公路诸书叙述为详。所纪西南诸夷,多据当时译者之词,音字未免舛讹。而《边帅》《法制》《财计》诸门,实足补正史所未备,不但纪土风、物产,徒为谈助已也。
元杨翮撰。翮字文举,上元人。父刚中,大德间官翰林待制,着有《霜月集》,今已不传。翮初为江浙行省掾,至正中官休宁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刚中为时名宿,所学具有原本,当代胜流多与之游。翮承其家训,益镞厉为古文词。故其文章格律,多得自师友见闻,意态波澜,能不失先民矩镬。虽边幅未广,酝酿未深,而法度谨严,视无所师承,徒以才气驰骋者,则相去远矣。
《史部研究/四库研究丛书》从图书整理的传统与四库馆的开设、四库馆人员的遴选及其特点、四库馆管理制度研究、四库馆内人数与人员设置比例、政治引导与学术影响乾隆、朱筠与四库馆和四库馆臣的学术共性等方面,论述了有关四库全书馆的流程、制度、人员等特点。总结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有利因素:乾隆皇帝的支持;四库馆充分发挥了总裁的作用;四库馆总纂官拥有很大的裁决权;库馆内有大批人才,分工明确合理;馆内资料丰富,馆臣重视实际调查。也指出了四库馆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四库馆作为一个官方修书机构,始终都在考虑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以维护皇权为中心;急于成书;作为一个大型修书机构,要重视制度建设;四库馆臣间矛盾分争,给《四库全书》的纂修带来不良影响;馆臣在修书过程中,有大量的抄录官书现象。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进一
被称为 汗牛充栋,文化渊薮 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工程浩大,机构庞杂,人员众多,除以刘统勋、于敏中等30人为正副总裁外,下设总篡外、总阅处和总校官等,据"《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清单"所载,有362人在与了编篡工作,而其中又以总篡官纪昀、陆锡熊、戴震为有力。《全库全书》是我国百科全书,文化长城《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丛书o清高宗弘历(1711年- -1799年) 敕辑。弘历曾数诏各省访书呈送京师,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设 四库全书馆"始修此书,至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综编抄录第1部,历时10年●此后又缮写7部,分磊于文渊、文源、文津、文翔、文汇、文宗、文澜7阁,现存文渊、文潮、文津、文澜4部,其余均毁于战火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首份书缮抄告竣,乾隆皇帝即于是年七月初八日发出上谕:“现在缮写头分告竣,其二、三、四分限于六年内按期蒇事,所以嘉惠艺林,垂示万世,典至钜也。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朕翠华临莅,士子涵濡教泽,乐育渐摩,已非一日,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下令动用官帑,命续缮三份,分别庋藏于杭州文澜阁、扬州文汇阁及镇江文宗阁,此即有名的“江南三阁”之由来。同时为落实此事,又发上谕命浙江地方大员将清圣祖孤山行宫(今孤山中山公园)玉兰堂藏经阁改建为文澜阁,以待贮书。自五十五年至六十年(1790-1795),《四库全书》陆续颁齐贮阁。为使文澜库书能真正发挥作用,乾隆又迭发上谕:“第恐地方大吏过于珍护”而使“读书嗜古之士,无由得窥美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宋词三百首诵读本》依据通行本编排。“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图书流传广泛,大众认可度高,利于诵读,益于正教。《“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宋词三百首诵读本》适合幼儿园小学老师、家长、生阅读。
汉班固撰。今本为元大德中刘世常所藏,凡四十四门,然仅分四卷,视诸志所载又不同。据《后汉书》固本传,称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书中征引,六经传记而外涉及谶纬,乃东汉习尚使然。又有《王度记》《三正记》《别名记》《亲属记》,则《礼》之逸篇。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