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等的一千多封家书,内容十分丰富,也展现了 道学先生 曾国藩温晴的一面。家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从修身养性、修身立德,到培养战胜绝境的胆略、众不同的气质,小有巧处人际关系,大到为官之道,应有尽有,而且见解深刻,扣人心弦。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立身、立功、立言、治政、治家、治学的成功之道。 书札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署僚的私人信函。曾国藩写作的对象,有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名臣,也包括郭松焘、薛福成等开明西向者,涵盖军事、实务、时政,包络广泛,内容详实。书信按照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对每个人的信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日记收录了自道光十九年起的所有日记,全面展现了曾国藩在人伦、家庭、事业、修养等各方面的为人准则,处事标准。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荟萃唐宋文菁华,是进入古典文章的正确门径;以诂经之法笺释,旁征博引,穷原竟委;于文章关键处,征引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近三十家评注,精彩纷呈。 《唐宋文举要》兼收骈散,分甲乙编。甲编古文八卷,一百七十八篇三十九家,以唐宋八大家为主,更取陆贽、李翱、刘蕡、杜牧、范仲淹、张载、朱子等三十一家为辅翼;乙编骈文四卷,七十篇四十八家,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李商隐、温庭筠、文天祥等。 本书据民国直隶书局初刊本整理,更规范精确,全式标点,并明确标明笺释中引文的起讫及层次;更忠实于底本,内容、称谓不删改(如曾文正公曾涤生及其评点、北平市等);笺释文字与通行本不同而不影响文意者不删、改、补,底本中的讹误或异文渊源有自者出注说明。
《资治通鉴纲目》是大儒朱熹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权威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将原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的精华,讲述了自战国至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华夏历史。在体例上,开创全新史书纲目体,纲举目张, 纲 利于快速浏览, 目 可以对同一历史事件深挖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史实的基础上,编撰者更将史学大家欧阳修、胡安国、范仲淹、杨时等的点评对具体史实的点评随文附后,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此次简体横排本,又增加了原书中未收的清圣祖康熙诸多御批点评。明宪宗朱见深在《纲目》成化内府刊刻本序言中写道: 是书诚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几乎人人都要学习历史,阅读历史,而《通鉴纲目》
《汇校汇注汇评昌黎先生诗集》共4卷(册),计2389千字。具体包括《昌黎先生集》中前十卷诗歌与外集、补遗中的全部诗篇,按照韩愈诗文创作年代的先后顺序,逐一为其作品编年。每篇诗文之后,先出校注,校是以善本为底本,以各种版本比较后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厘定出正确的字词句篇,纳入文本;注既包括一般性的语词说明、典故解释,也包括一些典章制度的阐明和文化思潮、文化现象的讲解;注后为评,诸家注释中精见及不同观点的著述尽皆收入,同时加上编者自己的看法。项目将历代韩集整理和韩学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整理出版,充分吸收宋清以来校勘成果,集合宋朝至当代名家注释,汇集历代诸家之评,并在代表名篇前作点睛式评述,力求为学界提供一套广搜罗、细比勘、详校注、精品评的《昌黎先生诗集》。
戴震(1724 1777),是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清代 乾嘉学派 的朴学大师,也是清代皖学的集大成者。他治学广博,在经学、哲学以及天文学、地理学、算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推动考据学发展同时拓荒近现代科学领域,又进而以 唯物主义 理性观阐明义理,抨击理学家 去人欲,存天理 之说。 其《孟子字义疏证》极力批判 程朱理学 ,对之后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显露了初步的近代气息,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戴震全书》收录有《毛郑诗考证》《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戴氏水经注》《考工图记》《勾股割圆记》等著作三十多种。自1994年问世以来,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多方面指教。今黄山书社再版此书,以标点、校勘和部分注释为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近年来学术界同仁研究的新成果,增收了新发现的轶作,也剔除了部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近代著名学者黄侃先生一生精研《文选》,惜无专著行世,后人整理成《文选黄氏学》、《文选平点》、《文选平点》重辑本,以其 片言只字,皆根据理要 ,能 曲得作者之匠心 而备受学界珍视。已出整理本不附《文选》原文,阅读及使用均不便,我们访得黄焯先生1961年过录本,经详细比对,此本不但相较于此前三个整理本内容更为丰富,而且还多出黄焯先生的详细批校文字。黄焯先生对《文选》选文进行了细致的篇章分析,详细引录群书材料(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论述以及章太炎等著名学者相关观点)与《文选》文本相发明。今我社将此本彩印出版,以飨学林,读者执此一编即可一睹两代学术大家治学之风采,进窥八代名篇撰思之神韵。书后并
《礼记》二十卷附《释文》《抚本礼记郑注考异》,据嘉庆十一年(一八〇六)张敦仁影刻抚州本影印,其中释文部分采用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〇)重刻本影印。书前有乔秀岩先生撰写的《影印张敦仁影刻抚本礼记识语》,对清代礼学与顾千里进行概说,并详细介绍抚州本与《礼记》诸本异同、顾氏影刻抚州本《礼记》的情况等。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代杰出的地理学著作,它不仅包括历朝历代的疆域、行政区域的变化,还阐明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取材丰富、旁征博引、体例严谨、记载翔实、考订精详,自问世以来备受人们的重视,至今仍是人们研究中国军事史以及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被后世誉为 千古绝作 海内奇书 。全书一百三十卷,附录 舆图要览 四卷。 凡职方广舆诸书,承讹袭谬,皆一一驳正,悉据正史考订折中之。于山川形势险要,古今用兵战守攻取成败得失之迹,皆有论证。 虽荒僻幽仄之地,皆如目见而身履之。
《千百年眼》十二卷,明张燧撰。采用明万历刻本为底本。为张燧早年所撰的一部读书札记。内容由先秦至明代,属于通史性史论著作。其内容一是史事考辨,二是史事论述,三是归纳历史现象。书中所列条目,观点十分鲜明。对李贽、杨慎、苏轼、苏辙、张大龄等之论采摘颇多。尽管该书内容多源自他人著述,但并非机械誊抄或随意取材,而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思考地抄录、编纂,不仅追求知识的广博,更注重独有见地。
全集收录吕思勉著作54种,其中史学著作32种,教科书7种,学术札记2种,文字学4种,文学类5种,史地读物5种。另外以张耕华编纂《吕思勉年谱简编》作为附录。
《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最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人镜阳秋》,明代汪廷讷撰,袁福徵、王稚登、黄汝良、袁黄、张凤翼等当时的名流所写的序跋。全书从古代史书中辑录有名的典故,分忠、孝、节、义四部,以每个人物一篇传记附一幅插图的方式排版,此书是明代木刻版画中画幅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插图由汪耕绘图,黄应组手刻,刀法坚实,豪放细腻,为徽派版画杰作,受到现代学者郑振铎先生的高度评价。此本为明万历汪氏环翠堂刻本,系国家图书馆藏本。
此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推出 简体版 ,在保持繁体版的各项笺注释读内容、专名线标点等基础上,寄望于以较易进入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正统解读,领略其中的优质精髓所在。 纳兰词以纯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细腻的描写、浅白流畅的语句、哀婉凄艳的风格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纳兰性德生前曾把他的部分词作刊印为《侧帽词》,后顾贞观把他的词与自己的词合刊为《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康熙十七年,顾贞观又与吴绮为他校定《饮水词》,刊于吴中。道光十二年,汪珊渔根据顾贞观原辑本、杨蓉裳抄本、袁兰村刊本等书,共辑得词三百余首,分为五卷,定名为《纳兰词》。光绪六年,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又增加补遗二十一首,共计三百四十二首,成为比较完整的《纳兰词》。本书整理者张
《全闽明诗传》是明代福建全省诗歌总集,由清人郭柏苍、杨浚在郑杰所辑《全闽诗录》之明代部分未定稿本基础上,历时四年纂次补编而成。凡五十五卷,选录明代闽诗九百四十五家。所选各家均先列小传,对生平、爵里、著述等时有考辨;选诗则兼收并蓄,眼光独具,尤重山川名胜、人文掌故等。全书存诗、存人、存史兼而有之,为福建明代文学乃至历史研究之重要参考。
本项目入选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获2018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康熙时期西方数学传播与影响新探 的成果。 梅文鼎是清初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梁启超说: 我国科学*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经者多兼通之,其开山之祖,则宣城梅文鼎也。 本套书为清代以后对梅文鼎作品的首次全面整理,其中收录的大量资料为国内所仅见。本项目的完成将为清代科技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文献,对清代学术史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套书分八册,*册包括导言、后记,并对梅文鼎的《历学疑问》《历学疑问补》《历学答问》《杂著》《中西算学通》《勿庵历算书目》以及其孙梅瑴成的《赤水遗珍》《操缦卮言》进行了标点整理,其中《历学疑问》以康熙本为底本,参考了雍正兼济堂本、乾隆刊本和四库全书本
書籍是人類文明重要的載體,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中華古籍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傳承著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堪稱人類文明的瑰寶。提高古籍保護事業的水平,是更好地傳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歷史赋予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使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在短短3年多的時間里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國範圍内有序展開,舉辦各類培訓班50餘期,命名了首批國家級修復中心,開始實施文獻修復師資格認證制度,啟動了“西藏古籍保護工作”, 《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穩步推進,國家級古籍保護實驗室也已初具規模。 建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是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護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2008年~2009年,國務院先後頒佈首批和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
内容介绍 它是一部在中国失传1300多年的书,但它却始终牵动着一群人为它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它是一部被中国政治界和文化界称为古秘笈的书,一多年来,许多人知道它的名字,却因为难得一见而抱憾终生。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 《群书治要》,又名《群书理要》。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告诉魏征,他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大唐,苦于无从着手,魏征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应该从古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于是,李世民下旨,让魏征组织一个班子,将先贤的著作中,对治理国家有用的,编辑成一部书,以便他随时阅读学习。魏征就开始了编辑工作,他组织的编辑班子中,有萧德言、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是才高八斗、学贯古今的人物。 这套书从先贤的一四多部书,八.九多卷中,拣选出了六十五部书,五十卷的经文,等于是五十言的经文。而所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