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韩国华侨文化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著作。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方法。收集了有关韩国华侨的宏观背景资料和微观生活素材。基于这些经验材料,系统探讨和检视了海外华人华侨研究的相关理论,如文化同化理论、民族经济聚集区理论以及文化多元化理论等。 通过对韩国华侨的居住格局、民族与文化认同、职业获得、社会网络、社会行动以及未来趋势的经验考察,归纳出了嵌入式移民适应模式理论。认为韩国华侨所选择的适应模式既非同化模式亦非聚集模式,而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嵌入式适应模式,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韩国社会的排斥;二是来自自身的文化传统。 本书不仅为了解和认识韩国华侨的现状及面临问题提供了可靠经验材料,而且也为海外华人华侨研究和移民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和方法的范例。
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六国表》中说过: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东方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东方文化正在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辉。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全面介绍东方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规律的著作,视阈广阔,贯通古今,通览北非埃及文化,西亚、南亚文化到东亚、东南亚各国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观澜索源,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广博的知识层面,严密的理论体系,精湛的分析,使本书成为广大读者了解东方文化史的既有性、学术性又有普遍性的著作,成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更是当代方兴未艾的东方文化研究的书。
《亚洲研究丛书·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系列:东亚文明论》将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四国视为一个共同体,称为“汉文文明圈”。作者对于共同宗教佛教和儒教与文学的关系、民族语言与通用书面语汉文之间关系的变化、文学创作阶层与文学体裁的交替等几方面的内容,采用多重视角,从宏观到微观,详尽地考察了这四个国家之间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 作者通过对中世纪时期各国之间良性的文学互动关系的阐述,对东亚的中世纪文明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并主张应该吸取中世纪文明的普遍性与包容性,实现东亚文学的共同繁荣,迎接新时代的变化。
读这本书,就像在位世纪导游的带领下,一下置身于18世纪法国和欧洲社会,亲临西方在那一时代如火如荼的“中国风”、“中国潮”的文化情境之中。作者确实如同一位通晓中西文化的导游,他引领我们穿行于当年法国和欧洲的皇宫府邸博物馆、园林工场,并借助于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画,指给我们看,讲给我们听,中国的陶瓷、丝织和装饰艺术究竟如何改变了法国人欧洲人的风习:中国的园林建筑等工艺品的流入,到底又怎样推动法国和欧洲艺术风格的变化,中国知识、中国思想对法国文化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这是一本学术专著,研究的是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中国热”,也是钱林森主编的“走近中国”文化译丛中的一种。全书共分七章,也就是说作者是从七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对法国的影响的: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对法国的影响;二、中国的艺术对
亚洲“风土”是什么?哪里才是“典型亚细亚”?欧洲是海洋的,亚洲是内陆的。最典型的亚洲处在最核心的内陆。“高地。我们看见这一类高地在蒙古利亚人(就这个字的广义来说)所居的中亚细亚:从里海起,这些草原从北蔓延到黑海,和这相同的土地有阿拉伯沙漠、非洲巴巴利沙漠、南美洲奥利诺哥河和巴拉圭荒原。”②黑格尔指出欧亚大陆的核心区域,那里存在着最典型的“亚细亚”。
本书是日本知名妖怪研究家、收藏家汤本豪一的代表作品。书中汇集了日本第1家暨大的妖怪博物馆藏品精华,近500个妖怪题材的艺术藏品,包括画卷、绘马、浮世绘版画、木雕、和服、印盒、烟管、火花、贴纸、杂志等多种形式。这些艺术品是汤本豪一花费毕生精力搜集整理的,其中150种以上是初次被公开的妖怪,本书填补了日本妖怪文化研究的诸多空白,是了解、研究日本妖怪文化的珍贵资料。
食物是否塑造了我们?它如何揭示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与他人的关系?为什么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味道有很高的忠诚度而排斥他者的饮食之道?通过对稻米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记述,《作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时间的身份认同》考察了人们是如何用主食这一隐喻概念化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大贯惠美子回溯了日本人自我观念的变迁正对应了历史上不同的他者——中国人和西方人。通过日本的例子,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对自我和他我的跨文化模型。
书名:日本大众文化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为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重点建设教材,该教材服务于中国传媒大学日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必修“日本大众文化”课程。全书分为10个章节,选取日本大众文化中*特色的部分着重进行介绍,加深学生对日本大众文化的了解,深刻体会文化传播同国家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 除作为本科生教材外,本书也可作为对日本大众文化感兴趣的广大日语学习者、爱好者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段然,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师,日语教育方向博士生。现担任日语教研室主任,MTI日语翻译硕士导师。研究领域为日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期刊及论文集中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承担或参与各类教改及科研项目多项,出版翻译作品多部,科研成果获北京市奖项。 黄美华,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博士。曾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