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一笔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京西古道已然成为门头沟区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在实践过程中,愈加发挥显示其文化张力与价值魅力。 本书以人文视觉、文化审美的叙事角度,通过时空感、历 史感、生命感、价值感强化调动,来展现京西古道文化魅力,强调古道文化审美体验。展示了京西古道的起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阐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并对古道文化的发展及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书中精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卓尔不群,使人耳目一新,油然而生前往踏勘体验之念。
共收录随笔、散文八十余篇,涉及甘肃历史古迹、旅游名胜、特色饮食、民歌艺术、风土人物等诸多方面,对于甘肃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具有的意义。
清湖码头是连接钱塘江南源的水陆转运枢纽,在仙霞古道所联系的浙闽山区经济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仙霞古道在明朝成为浙闽要途,清湖码头也在此时形成规模,在明朝直至民国早期大约四五百年间,清湖的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集镇。而在近代与汽车、火车运输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并不断受战争侵扰,清湖的经济逐渐走向衰落。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实资料,辅以实地调查资料,并加以分析和条理化,厘清了清湖码头的发展脉络。在分析了清湖的布局特色和选址之后,作者分店铺、作坊、住宅、公共建筑、交通和生活设施五方面全面展示了清湖的商业、小手工业、运输业等行业发展和镇集人民生活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概况。最后,作者不惜用一章的篇幅,收录了对解放前分别从事船工、中药店员、酒店老板的三个八九十岁的老人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抓紧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同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要鼓励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宣传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使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在对我省珍贵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文山(综合卷)》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插入其中。图片形象丰富,一目了然,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立体凸现每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观反映和背景补充,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本书为“失落的文明”系列丛书之一。古埃及文明因其古老而神秘,因其古老而独特,近200年来,探险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一步步走近古埃及,发出一道道疑问:这一古老的文明为什么会在历史长河中沉没了?在这些奇习异俗背后,是怎样一个精神世界?是什么力量促使古埃及人不懈地架构通往来世之路,一次又一次地实践渡往彼岸的梦想,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居所”?本书正是带着这些疑问,去追寻“失落的”古埃及文明--把她当做“活的文明”而不是死的历史来考察。
“茶马古道文化丛书”是关于茶、古道、马帮和人生活状态纪实的故事指南,它只有一个单纯的企图——用描述来引诱人们,让大家看和欣赏我们的这条“茶马古道”。 丛书全面介绍了“茶马古道”区域的香格里拉、怒江大峡谷、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产茶地的西双版纳、思茅以及中国大西南的其它地方,但是我们仍扣紧了“茶马古道”四字。对于茶马古道而言,旅人、商人、探险家、僧人……却是匆匆过客。而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最漫长的这条艰险之道上,推动古道繁荣的茶马贸易已经消失,但仍能想像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和热气腾腾的生活,那人类不畏艰难的“茶马古道”精神,将会给中国的大西南带来灿烂的前景。昔日的辉煌已沉入西方的地平线,而来日的壮美将升起在东方的天际。 冈仓天心于《说茶》中借他人之口说茶道的真髓“茶道就是这样
本书是郑鸿生的又一本“常民史”(见《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却用心更深,视角从台湾女性——母亲——转到了台湾男性:他的祖父、父亲和他这一辈。祖孙三代的历史就是台湾一个世纪的历史:清朝遗老的祖父、日本皇民的父亲,而在父权失势、由坚韧的母亲呵护长大的“我”这一辈人(作者与马英九、乃同代人,台大校友),如今已执掌了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大权。 作者写这本书的核心关切,即是书名所示:“寻找大范男孩”,意即,台湾男性(尤其是父亲和“我”这一辈)如何在一个世纪大历史的左右下,失掉了男性的自尊、心胸、气度,难以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用作者的话讲,即是台湾男性的“欠缺”和“萎缩”。 作者对自己父亲一生的追索尤令人动容:曾为日本皇民、并为日本陆军服务过的父亲一生沉默和不得志,在
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大批市镇兴起,县区的频繁分割,使得乡镇志之编纂呈现出颇为繁荣的景象。在现存的乡镇志中,绝大多数反映的内容均集中在南方各省,尤其聚焦于太湖流域、宁绍平原、闽南滨海平原、珠江三角洲、皖南徽州这五大区域。这些乡镇志,是我们研究传统中国特别是县以下基层社会的重要资料。不过,虽然徽州具有编纂乡镇志(含村落志)的优良传统,但这些志书记述的地域覆盖面仍然相当有限,即使是在一县之内,文字涉及之外的地域,有的甚至处于几乎无文字记录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来自民间的口碑和文献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时代,歙县四乡风俗迥异,其中,东乡(包括里东乡、外东乡)毗邻绩溪,习尚俭朴。而里东乡一带地处僻野山乡,交通极为不便,所出的巨富商贾较少,总体上来看是个闭塞的地区
这是丹麦著名汉语学家易德波女士经多年辛勤劳作撰写的一部研究扬州古老地方曲艺——扬州评话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两个部分,部分扬州评话的调研共有七章:说唱艺术与扬州评话、原始资料、语音、语法、文体、叙述、口头性与书面性;第二部分扬州评话艺人口述选段有三章:王派《水浒》、吴派和康派《三国》、戴派《西游记》。书后附有扬州评话行话术语表、扬州专案录音录像说明和参考书目。
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夜吐虹霓,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早在唐代就居端、歙、洮、澄泥名砚之首。
该书以通俗而幽默的语言,生动描写了全国各个省、市(区)人们的性格特点,深刻剖析了群体性格形成的原因,真实呈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群体形象、性情禀赋、风土人情和人间百态。阅读本书可以帮助人们全面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带来莫大的裨益。
这个集子收录的21篇文章都是写日本或者与日本有关的内容。名之曰《茫然草》,一是模仿日本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歌人、随笔家兼好法师的名著《徒然草》,二是忠实于曾经有过的个人生活感受。 这些文章中最早的一篇写于1998年,最晚的一篇写于2008年,基本上体现了十年间我对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的观察与思索。写作过程中,比起对文章体裁的拘泥,我更注重知识、思想与趣味三者的统一,力图将自己的观察与思索作为“风景”展示出来。与一切想象性的身份相比, “看风景的人”更真实。风景与看风景的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主动性。我在自觉地将日本变为风景。这是将日本相对化并且将自我相对化的有效方式。这里的不少文章采用具有时空距离的回忆性叙述视角,即与此有关。 ——董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