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礼仪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边缘化境遇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相反,苗族礼仪文化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阐释世界和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独特方式,而且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信仰至今仍具有超越生活需要的人文价值。时至今日,贵州苗族礼仪文化依然现实地存在并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它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价值选择的可能。
《中国蒙古学文库:蒙古民族敖包祭祀文化认同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敖包祭祀为个案,在对于当今敖包祭祀进行民族志和民俗志描述及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现状和各种祭祀礼仪活动,阐述他们对敖包祭祀的认知意识,进而剖析敖包祭祀与民族文化习俗传承与变迁的紧密联系,还将在相关研究成果的理论依据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阐释作为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习俗礼仪的重要环节之一的敖包祭祀的宗教信仰特征和社会功能。由于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进程,使当地人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意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他们有意识地复原、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还将讨论他们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关怀及其体现群体认同意识的社会价值走向。
王中江著的《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很好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很好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界根源的本原论,也有追求优选治理的政道论。黄老学继承了老子的本原论和政道论,又为其增添了用制度和规范保证客观、稳定、有效治理的法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