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约瑟夫 洛克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是一本以约瑟夫 洛克在中国西部27年的探险经历为主题的书籍,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探险历程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约瑟夫 洛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加入美国国籍。1922年,他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开始为美国农业部采集植物标本,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 在探险过程中,洛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如土匪的骚扰、军阀的混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完成了大量的探险活动和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为美国《国家地理》书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让西方世界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后期,他对纳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研究纳西东巴经书和宗教仪式,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著作。1949年,洛克因局势变化不得不离开丽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是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部学术专著。全书由“牵牛与织女”、“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饕餮终葵神荼郁垒石敢当小考”、“北温泉缙云山之石刻”、“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西藏拉萨之唐蕃会盟碑” 8 篇文章构成,研究对象多涉及神话、传说、歌谣、建筑、砖雕、碑刻和墓葬等。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分为东北的地方沿革、边界交涉、东北居民史的考察、东北的主要民族与人口分布、东北境内的汉族、东胡系各族、蒙古族、满洲旗人等八章,考证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政治建置沿革、民族等问题,并附图表及“东北新图”一幅。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和天人关系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很多思想和理念与今天的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等学科理论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走文明发展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融合了各民族的共同贡献,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侗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上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时至今日,仍然存留了一些古代先民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着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古老冰冷的器物, 透着中国人热气腾腾的美学信仰; 朴实无华的文字, 尽是沈从文先生倾尽半生的心血。 沈从文先生关于 中国古衣、古物、古器、古艺的研究和思索, 阐释的是中式美学的精髓。 如果说艺术是美的, 那传承千年的中式美学 更是深刻在中国人衣食住行及灵魂里。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和对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不仅要满足我国对外交流语言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更需兼顾考虑世界各国对汉语言学习的迫切要求。在对外汉语言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教学任务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对跨文化交际学的引入和运用成为必然之势,笔者在此基础上,分析跨文化交际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而阐发了跨文化交际学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传播路径与跨文化交际模式探究》以教学创新观念为导向,从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内在联系、跨文化交际理论解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策略解读、对外汉语教学传播探究、对外汉语中的传统文化传播与教学分析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对外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江西、广东和广西等省(区)。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其方言不同。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基于此,本书对有关黎族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旨在弘扬我国多样性民族文化宝库中优秀的黎族文化,在回顾前人研究贡献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为当下和今后黎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工具和参考。
《隋唐记忆》带领读者进入我国的鼎盛时期 隋朝和唐代,这一时期不论是服装款式、色彩、图案,还是乐器和生活用品,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画面,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本书汇集了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华丽服饰和装饰品以及其他物品,让我们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不仅让人感慨古人的造诣才华之高,想象力之丰富,更能激发起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的向往。
本书为我社重点基金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一,书稿约50余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藏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手工艺、民俗宗教造像等,是对藏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藏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蒙古族》是对蒙古族设计文化的抢救性整理工程,全卷约80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蒙古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手工艺、民俗宗教艺术等,是对蒙古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蒙古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本书为国家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其中一本,全书围绕我国哈萨克族的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活生产用具、宗教习俗等方面,对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从设计学的独特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对保存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丛书中的《朝鲜族》卷,对朝鲜族的传统设计工艺和实物作了系统、全面的收集和分析,共收录典型设计案例150余个,涵盖了朝鲜族传统设计的各个方面。每个案例都配以实物和分析图片,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和展示。本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对了解朝鲜族传统设计与文化具有参考价值。
《滇西北怒江流域巴尼人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以分布于滇西北怒江流域白族各支系中生存环境封闭、古老文化保留完整、发展程度滞后的“巴尼人”为研究对象,将“巴尼人”与大理白族、滇西北澜沧江流域的“那马人”及滇西北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等民族置于一个共时性的互动关系之中,采用“客观文化特征研究法”和“主观认同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在近乎全面的文献占有的基础上,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上充分展示和探究了巴尼人在社会经济及人口、族称、族源、语言、宗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变迁状况及其原因,解答了这一群体所产生的民族认同的相关缘由和问题,反映了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支系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发展变迁之后,伴随而至的表现在民族认同上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2023修身日历》融书法、美术为一体,以富有中国符号特色的艺术风格展现内容。其中,每日一句的 四书 名句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如季度的《大学》《中庸》的名言楷书选自有明代柳公权之称的姜立纲;第二和第三季度的《论语》中的书法选自集合唐代中期优秀书法家完成的《开成石经》的版本,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完备的集成之作《四库全书》的标准写本;第四季度的《孟子》中的书法选自 扬州八怪 中的郑板桥的写本。这些楷书写本,风格多样、功力深厚,是对 四书 名句魅力的书法加持。与此同时,日历还配发了百余张图片,其中既有孔子画像,也有百年前的老照片;既有赵孟頫绘就的国画,也有实物高清照片。这些图片的合集既是对 四书 名句的有益补充,也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简明儒学文化的图像史。
本书是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对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的研究,希望在理论上达到厘清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类型,进而归纳其文化功能,揭示其社会价值,传承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在实践层面,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开发、利用、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发展寻求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和措施。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本理论、概念的阐释与梳理,包括节日文化、流域文化、文化传承与文化保等;第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系的组成要素研究,包括节日文化的内容、内涵、载体、演变等;第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对策、实践意义,以及具体的传承与保护运作模式;第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 西方话语 与 本土经验 研究》作者系统梳理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及其批评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背后成因,从民族、宗教等多个方面指出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文化生态与问题框架。进而从 文化多元主义理论 、 散居族裔批评理论 及 后殖民批评理论 三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出发,说明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 西方话语 选择与其言说方式,总结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 本土经验 与其话语症候。在 返回双重现场 的视角下,作者指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 本土经验 建设的主体身份是中华性、民族性和公共性,并提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本土经验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回到文本,路径原点是回到经验,而理论基点则是马克思主义。
本书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这一主线谋篇布局,分为起源篇、文化篇、伟业篇、伦理篇、修养篇、风俗篇、杂篇七部分,以散文和随笔的笔触,带你探寻华族始祖起源,创世神话,民族文化图腾,以及民族性格和民族智慧基因。以精简的文字和图片勾勒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灿烂文化的全景,并加以作者的论述。 今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的时刻,本书站在时代高度典藏式地梳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视觉新颖独特,是一部承续华族血脉、激扬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