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这个词带着相当大的包袱,把人、文化和历史二分法为“文明”或“不文明”。 尽管文明的概念在整个历 都被用来证明各种干预和社会政治工程的合理性,但很少有学者停下来思考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 在这里,布雷特·鲍登研究了文明的概念是如何在十个世纪的时间里告诉我们关于 关系的思想的。 从 到殖民时代,再到 反恐战争,这本书将“文明”作为对历史的舞台管理描述,使帝国主义、统一和符合西方标准合法化, 终形成了自由民主的 秩序。 一路上,鲍登探索了各种对抗和征服,以及那些被排除或清除的民族和地方,以文明的名义进行。 在总结 “西方和其他 ”有比分歧 多的共性的时候,这本具有挑衅性和吸引力的书 终指出了走向真正的文明间对话的道路,强调合作而不是冲突。 这本书是论述文明的理论著作, 部分涉及到“世界文
......
本书是一部聚焦闽菜形成关键期的饮食文化著作。 闽菜文化兼具闽地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融合的特点,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随着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福州、厦门成为近代中国 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民国时期,闽菜技艺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活跃在民国历史舞台的名人、轶事形成了诸多饮食文化上的交融与碰撞。本书将通过民国闽菜文化中的名菜、名菜馆(字号)、名厨以及小吃、食材、特色烹饪方式、调味、茶香酒趣、食俗等,与民国时期的名士、时局、政治、经济、人文等相结合,通过闽菜的视角,以随笔的方式,展示民国闽菜色香味中的独特时代风貌、生活情趣、命运钩沉,勾勒出一幅舌尖上的民国风情画。
本教材立足已有的文化遗产课程教学经验,对标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目标,以考古遗址、文化景观等专题作为切入点,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方法、调查与评估、法律与法规,以及文化遗产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个案研究等进行系统梳理,并遴选 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以期在回顾文化遗产理论实践收获与进展的同时,给予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旅游学、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完整的文化遗产视野,深化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认识。
本书为江苏省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中华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 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在“两创”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经典的经世致用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指引。本书选取《论语》中学术界争议较多或有疑义或颇生僻的章句,将之放在整体语境中加以考察,进行辩证分析,突破成说,在对《论语》新诠的基础之上,重新认识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孔门学术特征及早期儒学内涵。对《论语》的新诠与孔门的再认识,则以“内圣”与“外王”分别为研究切入点进行讨论。孔子之后,儒家的精神也为孔门学人保留了下来,基于对《论语》的新诠释而对孔子“内圣”再认识;通过对孔门“外王”之实践,重新认识孔门及其学术思想。孔子“内圣外王”的品格与精神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潘岳同志截取中西文明发展 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撷取部分精彩评论可进一步拓展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也是文明对话的起点。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中、英文版入选了 “十四五” 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段深刻且令人惊讶的过去的故事。 无论是从杏仁、苹果还是到茶和大米,这些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其历史都可以沿着丝绸之路追溯,从史前中亚到逐渐走向欧美人的餐桌。 人们开始在丝绸之路上进行有组织的贸易活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中国汉代。而在 早的50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条古老的贸易路 交换货物、交流思想、传播文化习俗以及互通往来。通过对考古学、植物学和历史学的文献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沙漠之果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有关农业的起源以及它如何横跨中亚细亚到欧洲及东亚进行传播的传奇故事。通过对考古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植物遗体的考察,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确定了那些我们 熟悉的谷物是从何处传来的,并且确定了其传入路线。本书生动地讲述了我们吃的食物是如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少壮之时理想高远,将身许国,准备为唐王朝的中兴轰轰烈烈地干上一番事业。然而,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顷刻间粉碎了他人生的几乎所有希望。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从此开始他那如同被抛弃、被拘囚般的谪贬命运,开始了他在遥远空间和漫长时间双重折磨下的无尽等待和煎熬。从“风波一跌逝万里”到“独钓江雪”,从贬谪生涯到儒者情怀,从生命孤独到诗文创作, 学者尚永亮深入讲述柳宗元置身苦难、品味苦难并 苦难的心路历程。 本书深入浅出,通俗好读,有学者的深度、作家的文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文普及型读物。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 32位作家、艺术家、设计师和收藏家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其中包括了《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设计师品牌3.1?Phillip Lim的创始人林能平,莎士比亚书店经营者西尔维娅·比奇·惠特曼,等等。同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9家大大小小、各有千秋的书店和图书馆。 然而,这本书不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书房,也不是关于装饰精美的住宅,它展现的是书籍讲故事的力量。家的温暖,来源于被喜爱的事物包围。\"
我们被 的图像所包围:互联网上的各类网站;数以千计的电视频道;数字游戏和虚拟世界……如果没有对这些复杂的思想、结构和系统进行全新的视觉化思考,我们将难以管控 的信息 。本书对这些新的图像世界和新的视觉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和跨学科的思考。本书作者考察了各个领域的视觉化革命,他们探索并讨论了多学科范围内的新的关键术语,从数据库经济到超媒体的戏剧,从神经科学的可视化到生物艺术中的图像。他们在人类意识的发展中思考图像的力量,追求视觉现象的新定义,并且检验了用于图像研究和视觉分析的新工具。总之,这些来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完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图像的意义和影响的深入诠释。
本论文集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的第十辑,收录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方面的相关论文,其中新发现或新出土文献的研究系其特色之一,代表着该领域的 学术成果。
韩愈与潮州渊源深厚,在他治理潮州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兴起很多革除弊病的壮举,为潮州人民办了很多实事,得到了潮州人民的拥护。本书为“潮州文化丛书· 辑”中的一种,主要述评韩愈贬潮期间的功绩,介绍潮人缅怀韩愈的文物胜迹、历代评论韩愈治潮的有关文献等。 全书由韩愈简介、韩愈与潮州文化、韩愈在潮州的遗迹、潮州纪念韩愈的文物胜迹、韩愈贬潮诗文汇编和历代咏韩诗文、史料选辑六部分组成。书稿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比较完整地反映了韩愈在潮州的作为及其影响。
首届“潮州文化论坛”于2021年10月在韩山师范学院伟南 会议中心圆满成功举办。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135篇,推出了《首届“潮州文化论坛”论文集》(上、下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省内外30多个行政、企 的近150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陈平原、林伦伦、蒋述卓、张国雄等 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主旨演讲,通过发挥专家学者“智囊团”作用,从不同侧面对潮州文化开展研究和讨论,为潮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维度、多角度、多尺度的启示。 首届“潮州文化论坛”为潮州文化研究搭建了 、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掀起潮州文化研究的新热潮。为进一步扩大潮州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本书联合韩山师范学院梳理精选首届“潮州文化论坛”的研究和讨论文章,结集成册,以期推动潮州文化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形成新的研究范
《寻芳十香园》是“广府文库”丛书之一种。居巢、居廉是出身于广州河南乡的 画家,擅长岭南风物花鸟画,对“岭南画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书扣紧书名两个题眼“寻芳”和“十香园”,延伸出两条隐线,贯穿全书。一是以“二居”在广州河南乡的世家传承为切入点,讲述其友朋交往、词画创作事迹,向读者展现了广州河南画派文人的群像面貌;一是从广州悠久的花香文化述起,融入“二居”之“十香园”主题,以优美流畅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用散文式舒适的节奏,缓缓展开一幅描述广州芳香花草的唯美画卷。
本书是一部介绍呼和浩特文化的作品集。内容分九部分:包括青城春秋、逐本溯源、青城风物、红色文化、青城剧苑、地方著述、艺术评论、附录、纸上展厅等,是研究呼和浩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