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
1、《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推广丛书.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 内容 简介: 自2014年起,*总理每年都把 倡导全民阅读 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年12月,《全民阅读 十三五 时期发展规划》发布;这说明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推广丛书》适时地将倍受人们关注的阅读话题,分解成为家庭阅读指南、校园阅读推广、数字阅读优化、全民阅读导论四个版块,以 书香 为名,依次是《书香传家:家庭阅读指南》《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书香在线:数字阅读优化》《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对包括深圳读书月在内的有影响的阅读活动与阅读现象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阐发、分析。 其中,《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以怎样理解 全民阅读 ,如何具体构建 书香社会 为叙述重点,综述了海内外鼓励读书、推广阅读的重要方略和
《分地阅读》 本书是一本阅读研究的著作,通过 分地阅读 理念,从 读物联通文脉 的知识传播和文化影响角度,具体叙述如何依据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地方文献资源,结合江苏、浙江、湖南、福建等地的案例,提出组织局地阅读推广的具体建议。 《分级阅读》 本书借助海内外比较成熟的 分级阅读 理念,从 读物给养头脑 的知识传播和文化影响角度,具体叙述如何依据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年龄,针对幼儿、少儿以及学龄前、学龄后,分别给予家庭导读、亲子共读的书目推荐,以及针对不同体裁读物,所需要的领读、导读、诵读方法建议。 《分校阅读》 本书借鉴欧美名校 校园阅读推广 理念,从 读物增益才华(学识) 的通识(博雅)教育角度,具体叙述如何通过 校园同读一本书(一类书,如名著、美文、游记、传记、日记等) ,以及 好书校园漂
近年来,科技创新与 双一流 建设问题在国内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论述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明确了推动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科技创新系列讲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实力、人才质量培养和学科建设水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做出更大贡献,遴选了100余位院士,就 双一流 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
《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是出版家江曾培先生带有个人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收入五十余篇怀人叙事的散文,记述江曾培先生在半个世纪的出版生涯中与诸多文坛名家的工作交往和个人友谊。全书共分三辑,分别是 前辈:作文为人尽光辉 友人:用生命书写生命 书中人:阅读与行路 。笔下人物包括巴金、王元化、柯灵、赵家璧、徐中玉、陈荒煤、徐迟、金庸、丁景唐、陆文夫等,字里行间饱含智慧与深情。通过这些充满回忆的散文,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一个有眼界、有担当的出版人所具备的文化品格,也可从侧面了解中国文坛以及出版界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的积淀与传承。
本书以生活化的语言描述香港各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物,探讨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的人文地景。本书以不同的文化主题为线索,梳理各地各区有名或无名的风物,特别关注香港的中西融合和文化现象,尤其关注店铺招牌、独特街景、百年电车、历史脉络、交通特色和自然保育等方面,涵盖文化杂合、市井反差、传统民俗和赛博朋克等主题。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以内地人的视角看当代香港,把本地人习以为常但对内地人来说较为有趣的场景展现出来,促进新时代内地和香港的交流互通,增进双方了解。不仅可作为香港文化研究的资料,还可以作为深度旅行和风物掌故等领域的畅销书。
本书是一部聚焦闽菜形成关键期的饮食文化著作。 闽菜文化兼具闽地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融合的特点,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随着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福州、厦门成为近代中国 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民国时期,闽菜技艺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活跃在民国历史舞台的名人、轶事形成了诸多饮食文化上的交融与碰撞。本书将通过民国闽菜文化中的名菜、名菜馆(字号)、名厨以及小吃、食材、特色烹饪方式、调味、茶香酒趣、食俗等,与民国时期的名士、时局、政治、经济、人文等相结合,通过闽菜的视角,以随笔的方式,展示民国闽菜色香味中的独特时代风貌、生活情趣、命运钩沉,勾勒出一幅舌尖上的民国风情画。
这是一部聚焦民国时期上海美食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图书。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带领读者走进民国上海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与特点。书中不仅关注了平民百姓的一日三餐,还探究了文艺家们的聚餐习俗和游艺活动,甚至对底层人民的饮食状况也有所涉及。 上海的美食文化是文化多元性的体现。各种风味的交会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派美食。本书采用了两种视角进行探讨:一是从文化中的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上海美食如何反映出外来人口的口味集聚与融合;二是追溯美食的变迁,展示了上海城市变化的烟火气。书中还特别提到了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对上海美食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移民对上海饮食文化的贡献。作者通过严谨的资料检索和考证,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而准确的视角,去探索上海隐藏的美食故事。 书中丰富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潘岳同志截取中西文明发展 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撷取部分精彩评论可进一步拓展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也是文明对话的起点。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中、英文版入选了 “十四五” 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本书通过对四川的文化现状与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研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本书便是在这一题域之下,结合四川文化建设的现状,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对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进行了充分且深入的分析论证。
教育机会分配既是个抽象的概念,又是个很现实的民生问题。其分配的公平性不仅在于入学机会获得上的公平,也在于受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保障与对待上的公平,甚至可以包括受教育结束后的就业与社会流动前景的公平。 《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通过对全国9省138所各学段学校10230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学生对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的认识情况,并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个案研究,据此提出了促进教育机会更加公平分配的政策建议。
本专著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当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新形势为背景,系统探讨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本专著认为,文化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对国际政治有着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明显提升,如在冷战后的国际冲突、国际合作、国家主权斗争、全球化进程、国家对外政策对外战略的制定及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专著在研究方法上,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本方法,分析国际政治中的文化问题既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国际关系,基于充分的事实资料,又要用变化和联系的眼光看待国际政治中的文化问题,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不夸大或过分强调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