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4册】李伯重文集
一部太平天国兴亡录,就是一部晚清中国大历史。本书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晚清中国和世界局势。作者对登场人物做了精准刻画,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等,到清政府各级官员如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再到天地会、小刀会等社会组织的领导人,同时对各地历史文化进行了介绍。不歪曲,不编造,客观还原真实的细节。
本书以刘志伟与孙歌两位教授的对谈为主,附录罗艳春、周鑫对刘志伟教授做的访谈一篇。对谈双方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华南学派的研究展开对话,意在使华南研究的成果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把西方式普遍性的理论感觉相对化,以及如何看待整体性,以整体史的立场从事区域史研究,等等。 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访谈很好地反映了刘志伟教授的学术关怀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和展开逻辑,以及他与华南学派中的外籍和外地人员的长久的合作经历,等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在历史观或认识论的层面,对华南学派所做区域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是对刘志伟等华
中国北方的广大草原是欧亚大草原东南部的组成部分,它与欧亚草原之间文化联系紧密。《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一书,重点在于研究欧亚草原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文化交往,即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书稿共包括六部分,分别是北方青铜器的萌芽、公元前2千纪草原文化的扩张、中国北方青铜器的兴起与外传、早期游牧时代的开端、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匈奴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联系。
《越秀碑刻》是研究岭南金石的一本专题性图书,收录广州市越秀区碑刻一百方,分宗教、学宫、祠堂、名胜、墓志、其他六大类别,以图、文、考略的形式著录。图,即拓本或照片图录;文,即释文玉并加标点;考略,即简略的考评与研究文字。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广州市越秀地区所存金石的现状况以及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文献补充价值、书法研究价值、文学欣赏价值等。
《武汉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书系·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主要研究会昌六年(846)三月唐宣宗即位至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驾崩这14年间唐代政治局势的演变及其相关问题,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上溯宪宗、武宗,下延懿宗、僖宗等朝,进而探讨中晚唐历史演进之轨迹。
《明通鉴》是继《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后一部重要的古代编年体史书。该书继承了通鉴传统,同时体例有所创新,前编、后编保留了元末、南明的大量史料,是通鉴著作中有相当价值的一部史部要籍。
本书取材于汉代建筑图像遗存,系统梳理了两汉四百年的建筑形式、技术与观念。作者选取汉代文物集中发现之苏鲁豫皖及周边区域,通览汉代的建筑图像资料,从柱、斗栱、梁架、屋顶、墙壁、门窗、装饰等建筑构件和元素的微观角度,深描汉代建筑营造的方方面面。
《武汉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书系·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主要研究会昌六年(846)三月唐宣宗即位至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驾崩这14年间唐代政治局势的演变及其相关问题,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上溯宪宗、武宗,下延懿宗、僖宗等朝,进而探讨中晚唐历史演进之轨迹。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宋代文章学纵论”,从“范畴、体性、审美、传统、体裁、文体”等角度,专门探讨了宋代文章著作(尤其是“散文”)的性质、功能、构造等;下篇则针对具体的几部宋代文章著作进行案例式的探讨。作者希望通过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的文章学的基本文献,为建立宋代文章学的理论体系做一点贡献。
《闲闲老人滏水文集》是金代大儒赵秉文的传世文集,几乎收录了他的所有著述,对研究赵氏的思想价值巨大。赵秉文生于海陵正隆四年(1159年),卒于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享年74岁。其主要活动年代正值金朝大定、明昌间极盛转向金末衰落时期,仕五朝,官至六卿,是当时文坛的盟主。赵秉文自比韩愈第二,是金朝出现儒学复兴的功臣之一,在北宋与元代之间的儒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全书共二十卷,分古赋、古诗、律诗、杂体、碑文、记、论、引、颂、箴、赞、祭文、书启、题跋等多个题材,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该书今存多个古本,但未见善本出现,更未见经整理的现代标点本。相信今次校点对推动今后的赵秉文思想的研究,及宋元之间的儒学发展将有所助益。
本书的组织编写格式非常独特,可视为肾病学领域的杰出经典论著之一——Brenner和Rector所著《肾脏》一书的姊妹篇。我们遵从了Brenner 和Rector书中所讨论的肾脏疾病的主题分类组织形式,详尽阐述和以图像说明肾脏活检发现。因而,本书在内容上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血管、肾小管间质、肾脏移植、肾脏囊和肾脏肿瘤。在肾小球疾病章节中,内容的组织顺序同样依照了《肾脏》一书:划分为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疾病、引起综合征的疾病,然后按照发病机制再进一步分类。从根本上说本书为图谱性质,重点是疾病病理病变图像。采用图谱的形式有利于深入全面并详细地图解每一个所讨论疾病的一系列形态学损伤特征。此外,我们还在书中加入了热点讨论,概括出关键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及有关疾病预后、病因学及病原学方面的信息,引入的疾病分
《亚历山大大帝》是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的处女作,单卷本首次出版于1833年。四十几年后(1877/78年),暮年的德罗伊森亲自修订此书,并将其与另外两卷后继者史(分别写于1836、1843年)合并,统名为《希腊化史》(Geschichte des Hellenismus)。 在德罗伊森眼中,亚历山大大帝绝不是浴血冒进的一介武夫,征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才是他心之所向,天下大同才是他的终ji目标。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死后他创建的帝国随即分崩离析。表面上这是武力制胜的必然悲剧,其背后不可见的精神交融却孕育出坚不可摧的强大生机。亚历山大大帝不是古希腊世界的终结者,而是一个全新文明的开创者。他用激情挑战着血肉人身的极限,用沉着、自信和无畏,开示出超脱尘世的精神力量。如果说英雄成就历史,那么亚历山大大帝的传奇和他身后百年“希腊化”
《周必大的历史世界: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士人关系之研究》在南宋高、孝、光、宁四朝的历史时段之中,在宋金关系与理学新潮的时代问题之下,对以周必大为中心的各个社会领域的士人关系作出研究,借此考察当时士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 全书五章,章以孝宗淳熙七年(1180)周必大进入宰执阶层以前的仕宦生涯为论述的时段,以高、孝两朝政局的转化为背景来探讨当时的士人关系。第二章以孝宗执政后期的淳熙十一年至十四年(1184-1187)为论述的时段,探讨周必大担任宰执期间,宋金对峙之下的士人关系。第三章以孝宗朝淳熙七年至宁宗朝嘉泰元年(1180-1201)为论述的时段,探讨在周必大担任宰执及以后的时期里,士人在理学新潮之下的政治关系。第四章对应第三章而撰。第五章对应以上各章所论南宋时代问题之下士人关系中的矛盾分歧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