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史,即文化史。 本书通过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将首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及相应的典章制度、附着其上的其他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史论结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与人的密切关联:首饰与人贴身相伴,是身份、技艺等等的重要象征,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哲学思想、审美标准和文化思潮。通过研究首饰这个物件,我们所要发现和研究的是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首饰史》的撰写工作耗时四年,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以中国古代首饰的五大门类 头饰 耳饰 臂饰 颈(胸)饰 手(足)饰 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以首饰的文化阐释为线索撰写而成,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等等的综合性图书。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
《二十四史(套装共16册)》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编写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这二十四部史书,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钦定,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 正统 史书,也就是 正史 二十四史 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本次出版的 二十四史 ,是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精心翻译而成的。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曲折复杂,留下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其中仅文献资料,就有近万件、数千万字。过去各级各地党史、档案、文博等部门,已经陆续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但大都是分散的、不够系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尚未编辑出版,分散保存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方,既不利于保存,也不方便研究利用。尽快汇编出版一套兼具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以供社会各界使用,既是党史工作部门重要责任,也是一项有利于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基于这些考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通力协作,编辑出版这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是与中
《张大可文集》本书是张大可先生40年来学术研究的结集,收录了《七十述怀》、《史记研究》、《中国文献学》、《史记文献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三国史》、《三国史研究》等10部著作。张大可先生是《史记》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三国史领域也颇有建树,所以这部《张大可文集》是《史记》和三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十述怀》 将作者30年间的散论汇于一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谓散论,多为因时感发的即兴之作,不是作者的治学主干,为何编入文集为*卷?因贯穿散论的红线始终带有读史论政的意味,这些散论串联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与治学的心路历程。 《史记研究》 总论司马迁其人其书,兼及司马谈作史研讨;研讨《史记》疑案,为
日记一般是写给自己看的,备忘纪实的文字,是作者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记录。一些重要人物的日记,往往是研究其所经历的那一段历史的史料之一。曾国藩的日记也是如此,它起自道光十九年(1839),终于同治十一年(1872)逝世前夕,前后跨度达30余年。其内容囊括了曾国藩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晚清社会生活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日记》(全收录珍藏本)由曾国藩研究、作家、学者唐浩明先生等人不遗余力进行搜集整理,收入曾氏《绵绵穆穆之室日记》及《无慢室日记》,共计200万字,涵盖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曾国藩的日记,是迄今为止收录其日记数量最多最完整的曾国藩日记大全集。
《重写中国古代文献》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主要从近年郭店简和上博简的发现、整理入手,对《缁衣》的简本和传世本进行了详细比对和考索;第二部分则从晋代汲冢竹书的发现和整理入手,集中讨论了《竹书纪年》不同整理本之间的异同,并试对墓本《竹书纪年》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考证和重构。通过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同一文献的众多版本虽然多脱胎于同一祖本及其相关副本,但历代整理者因受当时语言和思想环境的影响,在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文献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变和重写,且由于中国古书早期多以竹简为载体,对散乱的简本进行重新编联时,很可能因为错简而致使文本排序有异,而这种种可能皆可在古代和当代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中得以印证。 本书的出版,应对目前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古书真伪问题的辨证多有借鉴意义,其中诸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到了近代,面对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东渐,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侵略和反侵略成为近代日中关系史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明治以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日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中日两国关系才又掀开新的一页。《中日关系史话》为我们展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至抗日战争胜利这段时间的中日关系史,是一本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小册子。
《抗日复台档案选编》一书遴选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厦门市档案馆等馆藏抗日复台档案670多件,内容涵盖台湾义勇队、闽台关于收复台湾的建议提案、收集提供台情资料、部分台籍抗日志士简历表等九个方面。为反映档案原貌,本书所辑档案均为原件扫描,未作剪辑删改,分类别按时序排列,客观再现了台湾被迫割让、台湾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全民族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悲壮历程,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两岸同胞长达半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抗日历史,充分体现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儿女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湖帆祖父。著有《说文古籀补》《愙斋集古录》《字说》《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古玉图考》等。 《吴大澂日记》根据目前所见的七种日记稿本标点整理,按照年月先后顺序编排,起自咸丰十年(1860),讫于光绪十二年(1886),内容虽不十分连贯,却对太平天国攻陷苏州期间避难事、苏州光复后的生活、中进士前后、赴吉林帮办边务、参与中俄勘界收回中国领土等事,均有所记录,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所谓“群经义疏”,是指唐代孔颖达、宋代邢昺等人为儒家经书所撰“正义”和“疏”;宋本义疏包括宋刊单疏本、八行本、十行本三套丛刊;编校与刊印则涵盖了版本从孕育、诞生到面世的全过程。本书具体讨论群经义疏这三套丛刊,各自选择何种底本,如何编纂,怎样校勘,刊于何时何地,曾刻几种,在何时何地补版,文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约到何时不再印刷。期待通过这些研究与思考,对义疏读者有所裨益,同时对“书”的生命历程获得更丰富的理解。
《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主要辑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文学者的代表性论著,以期展现中国学术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异过程。遴选的学者和论著,着眼于学说有新意,有己见,在思想的文化的或政治的领域发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 李天纲编校的《万国公报文选》为其中之一,收入刊载于《万国公报》的文章一百二十篇,分教论、时评、西学三类,是迄今为止比较完善的《万国公报》选本。
《杨伯涛回忆录》为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印装,全国新华书店经销,2016年1月北京版,2016年1月次印刷。主要内容包括:慈母的教诲、从军入伍、内战初起、第四次“围剿”、第五次“围剿”、在陆军大学等。
《古谣谶》一书是栾保群先生将历代古籍中保存的谶谣、谶语摘录、汇辑而成。其内容分六大板块:总说、大预言、碑铭谶、科名谶、诗词谶、政事谶。其中尤以政事谶为本书重点,此部分辑录周代至清代史料中的有关政治谶语,多为预言或直接揭示某些朝代的兴亡﹑历史人物的成败﹐以及社会战乱﹑自然灾变的前兆或验证等。是书性质与清代学者杜文澜所辑《古谣谚》类似,共收录各类古代歌谣、谶语1185条。可读性与趣味性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来说,也是难得的史料汇编,学术价值较高。
王士性,字恒叔,号元白道人,浙江臨海人。生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卒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性喜游历,为诸生时已游杭州及越中佳山水。万历五年(一五七七)登進士,此后相继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除福建以外,他的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游记与纪游诗,续集为五岳游草。晚年又地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思维,相继写出了广游志和广志译两部傑出的地理学著作。上述三书所体现出来的地理学思想和成就以及所保存下来的宝贵的地理资料,足使他躋身于我国历史上的大地理学家之列而毫无愧色,遗憾的是他被冷落了将近四百年,尤其在清代中葉以后几不为人所知。本收的编辑目的就在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不但注意于王士性一个人,而且注意于明后期的地理学家群体,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