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一代代先贤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圣贤 帝王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四个维度,解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历史,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帝王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同时也有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国民党的备战举措和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本书是作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讲授The Written Word in Ancient China一课的教材。作者将文字学与考古材料、人类学知识相结合,用421个古文字巧妙地重构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途径,囊括了文字、古史、渔猎、畜牧、农业、谷物、冶金、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祭祀、天文、方向与四灵等各个方面,在解析文字神秘起源与其意蕴、字形流变之外,更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本书稿是著者积近二十年之力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书稿语言精简,内容翔实丰富,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成果进行了极其细致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全书共分两编十七章,编基本按照时代分述先秦史到清史史料的基本史料,亦稍涉志书、类书和《十通》等史料。第二编分述如何应用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等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和使用。末附《历代帝王世系名讳表》《书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稿结构完整,语言精简,涉猎较广,叙述详尽,堪称杰作,足见作者的积累、识见和苦心孤诣。
本书全书分三编:“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本书概述两宋财政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全盛时期、熙丰改革时期、北宋衰亡时期、南宋“中兴”时期、南宋没落衰亡时期这样五个阶段,从整体上对两宋财政进行客观描述,描述两宋300年间财政沿革的史实,分析前后间的因果关系。对宋代财政开支中一些零杂但又十分重要的项目,如祭祀、兴学、农田水利、城池桥道、赈灾、蠲放等等,也开创性地进行了探讨。利用各类文献和数据资料,通过谨慎的分析与鉴别,使本书对宋代财政全局的把握,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本书的研究,理清了宋代赋税与征调、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央各财赋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本书精选1952至1988年间500余张中国大学贺年片,通过图像生动展示中国大学历史沿革及院系调整的影响。这些贺年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书中贺年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元素个性鲜明,展现了特定年代的审美特点。从地质勘探到戏剧演出,再到校园足球赛,这些贺年片捕捉了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承载了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大学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是感受时代变迁、追溯往昔岁月的生动见证。
......
本书作者通过广泛查阅传世文献中的唐人别集和总集以及出土文献中的隋唐石刻资料,历时四五年,集得350余篇隋唐僧尼碑志塔铭,逐一进行了校勘考订。在文献来源上,录文力求原始、准确、可靠,从而为隋唐相关僧尼及其他历史研究提供多方面新的史料。 本书所录,多未见高僧传等史籍记载,是能补传统相关史料之不足。作者仿照《唐代墓志汇编》做法,标题为年号加编号、碑铭标题、碑志时间。
本书选取《明实录》原典古籍整理辑校,将洪武元年二月至崇祯十七年二月,270余年连续不断地疏浚清淤、堵塞决口、建闸筑坝、另开新河月河,以及漕运管理方面的众多史料依照时间顺序全部记录在一起,形成了一本完整详实的运河工程纪要,为中外研究明代水利工程,漕务运输、漕务文化提供了详细、连贯、权威的官方史料,具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
自魏晋至隋唐,和田地区一直是佛教东传的关键之地。近世以来,西域古文献迭有出土,为当地宗教、历史、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资料。近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和田地区出土的文献材料,其中以梵文、于阗文等为主。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材料中的梵语和于阗语文本以丝路南道婆罗谜字体书写,梵语为佛经残片,于阗语包括佛经和世俗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于阗文书》对人博梵语、于阗语佛经残片进行了识别、转写和比定,确认这批于阗文书写卷中的梵语写卷大部分内容属于《般若经》类和《妙法莲华经》,于阗语写本大部分内容属于《僧伽吒经》。本书的研究成果对推进西域佛教史和于阗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书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本书收录了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陆征祥与亲朋故友往来的700余通手札.陆征祥与清末民初时期各界人物的交往在书简中留有不少痕迹,如其与顾维钧、王正廷、林森、黄郛、张群、马相伯等人的通信。其中数量最为集中、史料价值最为突出的是陆与其契弟刘符诚的往来手札,这批书信开始自1932年,直至1948年11月18日陆征祥 最后笔迹 ,详细记录了陆征祥晚年的思想、信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外的政局、社会民情。
《东京梦华录》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貌,典雅而富有趣味。 本书特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师作画近百幅,精美雅致,并精选宋画数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使得全书富有美感。
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师范学院,它是中国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倚名山,东濒湘江,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是湖湘文化血脉的重要传承地。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概述》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状况和整理编目成果的图书。截至2022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经多年档案整理,基本理顺了馆藏档案各全宗内的类项体系,摸清了馆藏家底,统一了档号配置,遂编写了本书,全面介绍馆藏体系和档案内容的全宗概述状况,系统总结近年来满汉文档案整理工作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馆藏档案情况。全书通过 全宗概况 简要考订馆藏各全宗立档机构的沿革变迁、职掌范围、职官设置、内设与直属机构等情况,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生平行迹,或档案汇集来源等;并通过 档案介绍 梳理馆藏各全宗档案的来源、起止时间、保存数量、分类整理等情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概述》的出版为档案保管、编目及数据信息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为国内外明清档案利用者提供简
本书分上、下两册,由沙发诺夫著,李俚人、刘隐翻译。全书中,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社会的盘古谈起,写至一九二五年,概述了中国社会发展之概貌。全书史料丰富,论证深刻,对人们进行中国社会史研究具有较大裨益。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 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图叙史,多角度展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景象。372张图片取自泰晤士报、世界画报、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诸多权威机构,从各国视角呈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细节、经过。从广州城被焚毁到北京城大门被铁骑踏开,展现真实残酷的鸦片制造、坚船利炮、战火硝烟;也呈现中华大地的城市街景、皇家园林、建筑、珍宝 为读者提供了专题图片资料库,以便在细节中发现历史。作者还挖掘中外史料,与图像相佐证,呈现真实的战争与被图像 形象塑造 后的战争,探讨西方媒体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详细解说了 二战 前后纳粹掠夺者对欧洲艺术珍宝的巧取豪夺,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盟国全力解救这些艺术品的细节。本书用紧凑的情节,叙述了纳粹分子对 堕落艺术 的清洗、纳粹高官在被占领国的艺术品购买狂欢、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所有的艺术品的无情夺取;讲述了在面对劫掠和轰炸威胁时,欧洲各国博物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转移、庇护艺术品以及古迹救护官维护艺术品的经过;讲述了各方在战后对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还过程;描绘了希特勒、戈林、画商之间的艺术品竞争以及盟国救护官和各方人士之间的博弈。 本书出版后深受好评,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后本书被改编为纪录片《劫掠欧罗巴》和电影《盟军夺宝队》。
本书为四川省方志办主持编纂的多卷本《四川抗战历史文献》之一,全书是在1985年版《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大事记》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该书在史料选择上,坚持体现四川抗战全貌,既坚持政治原则,又重视史料价值,力求真实、全面;在体例上,该书以编年记述史实,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维,按年、月、日编排大事条目;在时空范围上,上起1931年,下迄1945年,其地域范围包括当时说的四川省(含今重庆市)和西康省;此外,该书在 附录 部分还收录了若干珍贵史料,以备读者参阅。
《昨非庵日纂》的编纂者为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在四部分类中属于子部杂家杂纂类,为郑瑄的读书札记。因其书斋名 昨非庵 (取义于陶潜《归去来兮辞》 觉今是而昨非 ),故命名为《昨非庵日纂》。《昨非庵日纂》内容广泛宏富,涵盖儒、释、道及民间信仰等内容。该书分宦泽、冰操、种德、敦本、诒谋、坦游、颐真、静观、惜福、汪度、广慈、口德、内省、守雌、解纷、悔过、方便、径地、韬颖、冥果二十门类,每类前各有卷首题记。该书有一集、二集、三集各20卷,共60卷。 本次出版的《昨非庵日纂译注 三集》是作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的《昨非庵日纂》为底本,对该部古籍的三集进行整理译注。《昨非庵日纂》三集在此次整理之前,还从未有人整理过。《昨非庵日纂译注 三集》,从校勘、注释、标点、翻译、为各则
该书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 该书分为三编: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 该书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名义考》共十二卷,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该著以笔记形式解释经史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名义,全书共释534条。多数条释不止一词一事,算上一条多释,则全书实际解释975事。 象纬名物、训诂方言,靡不详析互证,纤委必具 ,内容关涉社会礼制、历史地理、风俗称谓、名物器用、礼乐辞藻等方面,可谓浩淼博广。 本稿详笺证而略校勘。以万历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等。笺证详其所出,而注释其意旨,并增益实证抉发。且明人引书多讹误,亦订正之。又据《名义考》之溯源训释法,间或补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