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杭州孔庙碑林历代名碑的书籍,是孔庙碑林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全书包含拓片约150张,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以朝代编排各类名碑,包含了《再思轩记》《佑圣观重建玄武殿碑》《戡定吴越记功碑文》《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等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文学、家庭、 、艺术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艺术、科技价值。全书收录的拓片均为精拓善拓,每方石刻,编者都加以释文,著录尺寸、行款、撰写人生卒年等信息,并配有拓片图版。本书的出版也填补了杭州孔庙碑林研究的空白。
《三晋秘崖——中古野外石刻考察》收录了近年来刘勇在山西大地考察不可移动石刻文物的文章,它们从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对石刻上的“文化密码”进行了学术考证、史料阐释和现状描述,让这些
《经典碑帖导学教程·篆:峄山刻石》的最主要特点是“学以致用”、“随学随用”、“未学不用”、“不断巩固”,即学会了一个具体技法之后,既可解决此后的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具体的“形”;总是可以在前一个单元训练中清晰地找到训练有素的痕迹,而没有学过的技法不会在前一个单元中出现。这样,一个一个熟练的技法单元就组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技法链。这是该套教程有别于目前诸多技法类丛书的最主要特点,也是笔者近年来“书法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课题中关于技法教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观点。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做到学科性、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相结合,所以,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法时,要做到严密,熟练到位。经过一个又一个技法单元的学习,一个一个坚实的技法链就拉起来了,读者们的实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西安碑林数千藏石中,甚至在中国现存数以万计的古代碑刻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国际知名度、被中外学者研究得最多的一块碑。由一块古碑,衍生出了一门历久不衰的国际性的学问,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例。
《忍寒庐学记》)主要收集三大部分的文章,第一部分是龙榆生的自传、治学语录。第二部分均是回忆文章,首先是龙榆生不同时期的学生所写的,其中有著名作家琦君、沙叶新,音乐家钱仁康,史学家黄永年,古代文学研究家徐培均、钱鸿瑛等。其次是龙榆生子女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回忆文章。第三部分收入当代人的代表性研究文字,如龙榆生再传弟子汪晖的回忆散文,学者张宏生及本书编者张晖的论文等。此外,书末录龙榆生的简谱、著作目录。这些文章,大多散见于《文教资料》、《同声月刊》等目前的期刊索引无法涵盖的期刊杂志之中,所以不容易见到,有价值汇集出版。
汉三老讳日碑,三老讳忌日碑,隶书,右方以格栏分刻隶书铭文四列,每列四至六行,每行六至九字不等;左方为大格栏,内刻隶书题名三列,每列三十字,东汉建武二十八年(五二)刻。清咸丰二年(一八五)为周世熊所发现,原名现藏浙江杭州西泠印社吴昌硕纪念馆,碑亭中。 此刻书法由篆入隶,笔画无明显波磔,从中可见篆隶嬗变之迹。 汉苍山画像石题记,苍山画像题记,隶书,十五行,行二十七字至三字不等。画像题记二石 ,内容连贯,石计十行,第二石计五行,字迹销大于石。一九七三年出土于山东苍山县。城前村的六朝墓中。 题记书法精灵敏,有天真自然之态,颇似汉《曹全碑》碑阴和《武梁祠画像题字》。
本册解读五代武人的墓志和碑铭。从文人如何书写武人、武人之文事与武功、武人之后代和转型三个方面,探讨并重新评估了武人在五代至宋初的历史角色和地位:通过分析五代武人的家庭结构、仕宦经历、上升通道、
本册解读五代武人的墓志和碑铭。从文人如何书写武人、武人之文事与武功、武人之后代和转型三个方面,探讨并重新评估了武人在五代至宋初的历史角色和地位:通过分析五代武人的家庭结构、仕宦经历、上升通道、
《忍寒庐学记》)主要收集三大部分的文章,部分是龙榆生的自传、治学语录。第二部分均是回忆文章,首先是龙榆生不同时期的学生所写的,其中有作家琦君、沙叶新,音乐家钱仁康,史学家黄永年,古代文学研究家徐培均、钱鸿瑛等。其次是龙榆生子女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回忆文章。第三部分收入当代人的代表性研究文字,如龙榆生再传弟子汪晖的回忆散文,学者张宏生及本书编者张晖的论文等。此外,书末录龙榆生的简谱、著作目录。这些文章,大多散见于《文教资料》、《同声月刊》等目前的期刊索引无法涵盖的期刊杂志之中,所以不容易见到,有价值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