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出生于普鲁士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对于这位天才的哲学家,你了解多少?他的著作你读过多少?他的思想你领悟多少?他的言论对社会有什么作用?一百多年前的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相信提到尼采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大概都知道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还是一个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此,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他的意义何在,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与大家的幸福生活有多少关联,恐怕也只有少数做学问的人深入研究过他的著作、思想。这本小书的一个用意就是希望引导更广大的人群走近尼采,阅读尼采,了解尼采,进而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变成自己的财富,变成反思和应对我们今天这个急速变化、压力重重的所谓现代社会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像很多犹太裔作家的命运一样,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被列为书,他在萨尔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这促使他决定心离开德国,开始了国外的流亡生活,《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辉煌与悲情)(精)》即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致信·曼说:“我现在打算写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样,遭到马丁·路德的非难。我想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们这种类型的人和其他类型的人。”这封信应该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写作此书的心志流露。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很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画,将这位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茨威格
他是一位大英雄,平生指挥作战百余次,从未有过败绩;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对上勇于劝谏皇帝,对下善于安抚百姓。 他是一位大思想家,在“百死千难”的逆境中,阐发了“知行合一”之旨;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发明“致良知”之教。 他的学说,至今仍为我国哲学的擎天一柱,开启了日本明治维新之业,启迪了中国无数志士仁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宋教仁、蔡元培等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他就是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人物之一。梁启超等著的《王阳明传》融王阳明生平与学说于一体,为您认识王阳明、读懂阳明学说,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贾思勰,后魏时代的农学家,著有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一书。该书对汉代至后魏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渔的科学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被国外称作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巨著。 《贾思勰评传》对贾思勰的生平与时代、著作态度、农业哲学思想、农业经济思想、农业科学思想以及外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研究概况及其影响,都作了深入系统地探讨。从中可以窥见贾思勰作为农业思想家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