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后学可谓人才辈出,各种学说思想及概念术语亦互相交错、头绪纷杂。通常以为聂豹、罗洪先是阳明后学中“归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把他们列入“江右王门学案”,并对罗洪先的思想有较高的评价。聂、罗所提出的“归寂”、“致虚守静”以及“收摄保聚”等学说,在当时的王门当中以及思想界所引起的反响不容忽视。但是历来对他们的研究不可谓多矣。 本书作者力图把聂豹和罗洪先放在整个宋明理学以及阳明学及其后学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来考虑两者思想的内涵及其与王门其他诸子的思想切磋和意见争辩,以求充分展示两者在阳明后学当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风貌,并对其在阳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加以重新审视和厘定。在本书的附论和附录中,对于历来重视不够的归寂派的后劲人物——王时槐的思想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思想成为中国元以后官方意识形态,并成为朝鲜李朝和日本江卢时期的官学。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以理气为核心范畴而展开经济、政治、哲学、自然科学、形神、动静;知行、心性、教育以及美学、伦理学、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分析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诠释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之所在,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和朝鲜、日本思想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35年多来研究朱熹思想的心血和成果,是目前论述朱熹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遭受误解的另类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庄子传》1992年出版后短短两年时间就连续再版5次,1995年1月,被韩国法仁文化社翻译成韩文出版,2005年,该作品的节选《庄子见鲁公》入选全晶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二的新《语文读本》。 一位年轻的学者,一个短暂的生命,一部传世的经典。 从偏远的河西大漠走出来的王橷民,像一颗流量,短暂而耀眼。 28岁的他在弥留之际写出了《庄子传》,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优美的文字,通过小说的形式将庄子的人品、学问和身世表达得酣畅淋漓。 他的名字随着《庄子传》让专家学者竞相收藏而渐渐为人所知。
在弗洛伊德的传记当中,琼斯的这本书被公认为经典的传记,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 盖伊(Peter Gay)说它依然是“弗洛伊德的经典传记”,尽管它有一些“明显的、饱受批评的瑕疵”。此书最初以三卷本的形式出版,我们选择的这个版本是由Lionel Trilling和SteveMarcus编辑的删节本。
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出生于普鲁士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对于这位天才的哲学家,你了解多少?他的著作你读过多少?他的思想你领悟多少?他的言论对社会有什么作用?一百多年前的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相信提到尼采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大概都知道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还是一个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此,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他的意义何在,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与大家的幸福生活有多少关联,恐怕也只有少数做学问的人深入研究过他的著作、思想。这本小书的一个用意就是希望引导更广大的人群走近尼采,阅读尼采,了解尼采,进而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变成自己的财富,变成反思和应对我们今天这个急速变化、压力重重的所谓现代社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