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传记。与其他相关传记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较多的设计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因而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普通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
荀子是先秦继孟子而起之儒学最后一位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儒家思想体系。又因对先秦诸子思想均有批判吸收,他不仅是先秦儒学发展史之重要环节,也是先秦思想史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思想家;他又是秦汉之际传授经学的大师,于中国古代经学史亦占重要地位。本评传以荀子本人著作为基本线索,参考历代对荀子学说之评价,力求对荀子思想作全面而符合实际的理解。
吴澄(1249-1333)是元代为数不多的大学者之一,本书着重从哲学思想方面对他做了评述,在附录中还对他的年谱以及文集版本做了详细考订。本书认为,吴澄的学问根底是从朱学中来,他一生勤于著述,在经学方面用力尤深,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朱熹一系重视“道问学”的特点。在理论上,吴澄主要是继承了宋儒尤其是朱熹的很多思想,但在某些地方,也有所推进,例如,他提出了“理在气中”的观点,成为明代理气一元论的先声。在教法上,吴澄主张尊德性以道问学,这常被误解为倾向陆学或和会朱陆,其实,吴澄听说的“尊德性”是“主一持敬”,它是典型的程朱一系的功夫路数。总的说来,吴澄既坚持了朱学立场,又较少门户之见,卓然为一代大家。
陈献章是广东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兼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他上承周敦颐的濂溪之学,又糅合二程朱陆张载等诸家之学说,提出了“以道为本”、“心具万理”,且又“天地一气”、“道通于物”的虚实互参的新哲学体系,创立了“江门学派”,其学影响到王阳明和王夫之。本书在扼要考辨其治学和人生道路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陈氏“以道为本” 且又“道通于物”本体论主张,同时又分析了他“心具万理”、“学贵自得 ”的心学理论,进而分析了他的入世进取与自然超脱的理想人格、“用则行 ”“舍则藏”的处世态度和“半醒半醉”的人生态度,以及爱国恤民的政治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自得的教育思想、以道为诗以涛为教的诗学理论。最后又介绍和评价了陈氏弟子湛若水的“体用一原”论和“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进一步厘清了陈献章所创之
本书是著名学者姜义华先生研究章太炎生平和思想的代表之作。全书由序编、甲编、乙编、丙编、章炳麟年表、索引等部分组成。序编总括作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代表的章炳麟“学问与革命”的一生;甲编叙述章炳麟的革命生涯和政治斗争的经历;乙编对章炳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依次进行分析、评介,展现其学术成就与思想全貌;丙编结合章炳麟同康有为、孙中山、宋恕、刘光汉、吴稚晖、吴承仕、鲁迅的关系,探讨了他同广东两大知识精英群体、浙江、江苏等不同知识精英群体的关系。全书洋洋五十余万字,是作者研究章太炎一甲子以来蕞重要的成果之一。
《张世英回忆录》是哲学家张世英教授的回 忆录。《张世英回忆录》分三个部分。部分成长 历程,主要讲述了他的成长、求学过程,讲述了他幼 时的家庭教育,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由经济系转变到 哲学系的经历,回忆了和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交往求学 的往事,还有走出象牙之塔之后“误入歧途”的30年 ,以后近些年来在学术上的成就等等。第二部分生活 情趣,是张先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旅游 经历小片段的回忆。第三部分社会交往,讲述了他和 熊十力、周扬、宗白华等等朋友之间的交往,通过一 些曾经的对话,交往的小片段,给读者体现了这些大 师们生动的一面。通过张先生的文字,他的经历可以 对他的人生态度、学术精神有所了解;同时这本书也 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一个侧面展现 ,而在这段历史中出现过的一些大师,如闻一多
《张世英回忆录》是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教授的回 忆录。《张世英回忆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成长 历程,主要讲述了他的成长、求学过程,讲述了他幼 时的家庭教育,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由经济系转变到 哲学系的经历,回忆了和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交往求学 的往事,还有走出象牙之塔之后“误入歧途”的30年 ,以后近些年来在学术上的成就等等。第二部分生活 情趣,是张先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旅游 经历小片段的回忆。第三部分社会交往,讲述了他和 熊十力、周扬、宗白华等等朋友之间的交往,通过一 些曾经的对话,交往的小片段,给读者体现了这些大 师们生动的一面。通过张先生的文字,他的经历可以 对他的人生态度、学术精神有所了解;同时这本书也 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一个侧面展现 ,而在这段历史中出现过的一些大师,
鉴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影响的佛教高僧,受日本朝廷的邀请,他不惜生命,赴日弘法,用十二年的时间六次东渡。鉴真到日本后不仅传授戒律,弘扬佛法,建造了日本历史上座律宗寺院——唐招提寺,而且为日本人民传医送药,将唐代先进的文化带到日本,为日本的佛教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被日本人民誉为“日本律宗的祖师”及“日本文化的恩人”。本书充分利用日本真人元开所着《唐大和上东征传》及散见于外的一些文献资料,并借鉴外的研究成果,对鉴真的生平行迹尤其是六次东渡的历程、鉴真佛教思想的传承、鉴真在日本的佛事活动、鉴真对日本佛教的贡献、鉴真在日本的文化建树及成就,以及《唐大和上东征传》的成书、流传及价值等教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鉴真东渡的思想意蕴以及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等做了探讨。
帕拉 ·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 娜 ·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特立独行、难以亲近也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南宋时期喧闹一时的“官员狎妓”“朱唐交奏”案因何而起?学界泰斗、朝廷重臣缘何与一营妓结怨?为何他的学说、他的思想,自出现之后就一直存在着纷争?《朱熹别传》通过朱熹与严蕊、唐仲友之间的冲突,描绘了南宋官场错综复杂的纠纷,呈现了一幅官场与市井交织的纷繁多彩的历史画卷。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后世亦多以王明阳称之。 王阳明生于明中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少年即志存高远,读书为做圣贤,习兵法为报国,此志秉持终生并付诸实践。他钻研程朱理学而发现其不足,回到孔孟原典以补程朱之偏。他亦研习佛道二学而别有所得,融汇于儒学,终于创立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要旨的“心学”。他并非坐而论道,每当国家有难,他即赴前线,平叛、剿匪、抚乱,足智多谋,捷报频传。王阳明文武全才,一生所为,不仅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抱负,其“心学”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重要一环。 本书是一部史实确当、文采斐然的传记文学,作者不仅关注传主一生事迹,更能深切体会传主的思想感情,叙述
安妮·C. 海勒所著是一部关于安·兰德的开创性传记。安·兰德在俄国革命的动荡时代度过童年,二十一岁时孤身赴美,来到好莱坞学习编剧。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她凭借韧性和勇气创作了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小说,这些小说很有震撼力,广受欢迎。虽然当时多数知名作家都嘲笑她,但年轻人对她的书和理论趋之若鹜,并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形成一股崇拜热潮。海勒生动地勾勒出安·兰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作品中隐藏着的影响和借鉴,还有兰德纠结的爱情生活,以及“兰德崇拜热”的兴衰。总而言之,海勒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和敏锐的洞察力透视出安·兰德戏剧性的生活和职业生涯。
《无地自由胡适传(增订珍藏本)》是一部传记,一部多年的人物传记。 传主胡适,是中国近现代百年文化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首倡白话文学、鼓吹思想变革、执掌北京大学,还差点儿当选民国总统……总之一句话: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无地自由胡适传(增订珍藏本)》试图回到历史现场,还原历史语境,在把握人物心理和个性的基础上,梳理思想脉络,透析学术理路,感受文学温情,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沈卫威,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潜心胡适研究多年。 《无地自由胡适传(增订珍藏本)》是作者精心砺炼之胡适传记第五版(增订珍藏本),也是海内外众多胡适传记中,全面、公正、真实,享有广泛赞誉且受读者欢迎的一部。
《庄子传》1992年出版后短短两年时间就连续再版5次,1995年1月,被韩国法仁文化社翻译成韩文出版,2005年,该作品的节选《庄子见鲁公》入选全晶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二的新《语文读本》。 一位年轻的学者,一个短暂的生命,一部传世的经典。 从偏远的河西大漠走出来的王橷民,像一颗流量,短暂而耀眼。 28岁的他在弥留之际写出了《庄子传》,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优美的文字,通过小说的形式将庄子的人品、学问和身世表达得酣畅淋漓。 他的名字随着《庄子传》让专家学者竞相收藏而渐渐为人所知。
《孟子传》共分为三十章,具体内容包括:章公族苗裔、第二章孟母三迁、第三章战国风云、第四章私淑弟子、第五章诲人不倦、第六章首次入齐、第七章稷下交游、第八章回鲁葬母、第九章宋国之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