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记肇始于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传记当之无愧的开山之祖。他的传世名作《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名著,其中的“本纪”、“列传”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史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传记光辉的起点和水平,对中国古代传记、对中国古代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一个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国度,史学传统极为深厚。在《史记》之后,历代都以之为楷模编纂史书。这些纪传体的史书,有许多出自名家之手,其中的“纪”和“传”,产生了许多传记名篇。这些传记名篇一般篇幅较长,场面较为宏大,在时代背景的烘托下,以典型性的事件展现人物的一生。在史传文学类的传记以外,中国古代还有各种体裁的传记作品,如碑铭、传状、自传等等。这些传记往往能突破史学著作的樊篱,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小
他曾经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有人称他为一代枭雄。如今,我偿怀着诚意和责任,为过去那段历史补上血肉和肌理,用全新的角度解读这位曾经站在时代浪尖上的人物——蒋介石。 1949年12月1日至10日,蒋介石入住在成都中央军校内的黄埔楼内,这是他在大陆的最后十天。本书截取了这一短暂的历史画面,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将书中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描述了国民党崩溃前夕人心惶惶的光怪陆离现象,刻画了国共两个营垒在最后时刻的斗智斗勇。书中不时穿插着浓郁的蜀中民风民俗,犹如在人们眼前推开了一离扇窗户,从这些窗户望进去,很美。别有韵味…… 书中所描述的国共两个阵营中。都有作者的亲属参加,庆幸的是,他们都殊途同归。为解放成都作出了贡献。 曾经有首歌叫《先总统蒋公颂》。可惜早已被世人淡忘; 还
胡适自16岁开始,直至去世的前三天,共留下二百多万字的日记。从日记看胡适,这位中国新文化的弄潮儿与代表人物展现给我们的,必定不只是他人生中精彩的一面,或许更多的,我们将看到隐秘于那些琐碎文字背后映射出的个性和真实自我,那便是一番别样的风景了。如果将本书视为另一种形式的人物传记,好传记的要义是表现传主性格,那么大概没有什么比日记更能透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了。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和立场不同,人们对他毁誉不一,对他的思想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不仅如此,尼采的思想由于采取了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因此还常常遭到误解,以致有人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 那么,尼采到底是一个会么样的人?他的思想为什么会遭到人们的普遍误解呢?本书作者通过对尼采和亲友们的大量往来信件以及回忆的勾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听从内心召唤的真正思想者特立独行的一生。 本书成于1909年,距尼采去世不足10年,所依从的大多为手资料,是一本较为的尼采传记。
本书介绍了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朱德熙的生平事迹。全书从儿时少年、昆明七载、上海省亲、清华六年、保加利亚、北大风雨、待人接物、琐事拾遗、亲属师友、访美客居、西欧之行、美国晚年、亲友追思等方面写来,深刻表达了作者的缅怀之情。
本书力图避开主流认知和叙述模式,在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以隔代人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人物或重大事件重新阐释和反思。无论是陶希圣眼中的胡适,朋友记忆里的殷海光,还是苏雪林笔下的鲁迅;无论是李敖与萧孟能之间的恩怨纠葛,名门之媛陶琴薰五十七年佳人薄命,还是“高陶事件”主角之一隐微复杂的从政生涯,抑或那场沸反盈天的“中西文化论战”,以及“雷案”背后的惊人故事,展现的多为世人有所不知的一面。立足今天对历史作事后之明或许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当事人饱含的那份了解之同情。
本书介绍了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朱德熙的生平事迹。全书从儿时少年、昆明七载、上海省亲、清华六年、保加利亚、北大风雨、待人接物、琐事拾遗、亲属师友、访美客居、西欧之行、美国晚年、亲友追思等方面写来,深刻表达了作者的缅怀之情。
1980年代,在长久逆境下煎熬的朱光潜先生,通过《诗论》、《艺文杂谈》、《谈美书简》、《新科学》等论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作者吴泰昌正是在那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与朱光潜有了密切的来往。作者根据交往中的感性材料,和书信、题赠、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写成此书。书中既对朱光潜参与创办《文学杂志》以来的一系列著述活动进行了梳理,具有相当强的学术史价值;又向世人展示了朱光潜与朱自清、沈从文、叶圣陶的深笃友谊,让读者感受大师们的生活情态和人格魅力。作者写作此书,是“亲历大家”系列的一个部分,更希冀表达“一个读者,一个普通受业弟子对崇敬的老师一丝怀念之情”。
本书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关于自身生平的文章辑录而成。先生自谓问题中人,且将其穷毕生之力孜孜探求的问题归之为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披沥此心艰难跋涉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踯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变化以及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胡适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举凡政治、文化、教育与外交领域,都可以听到这位“徽骆驼”发人深思的言论,作为民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领袖,他的一举一动长期成为学术界、文化界与思想界关注的焦点。《历史回眸:闲话胡适》作者是胡适近亲,自幼对胡适及其家族有深切的了解。《历史回眸:闲话胡适》从胡适的家族史讲起,涉及胡适整个生活世界,娓娓道来,文字清新,在往事的流光溢彩中让读者与胡适愈发亲近。
108个人,108个故事;抽丝剥茧,讲述成败得失,可遇而不可求的撼动,得以丈量他们的心路历程。拉近距离,与你分享足以感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使人内心驿动的理由。时有穷通,地有广隘,位有荣辱,一生的际遇,浮沉冷暖,在这里这些都已不再重要。让我们去接近,去触摸这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人物,相信在这个富于变化的年代,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动人故事和闪着人性光芒的成长经历,会让人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世界,感受和领悟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伤感的、最温柔的倾诉及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生活及文化变迁所施加的影响。
家父在2006年召集过我们兄妹四人开了一次家庭会,专题讲述了家世家事。我们作了录音整理,今大致以内容的时间为序,划为四块,分别作为这本纪念集当中“海上新人”、“荆棘文人”、“新民报人”和“一家亲人”的领首篇。当年在回顾性讲述时,家父也对自己和家庭的“今后”作出了判断、展望和交代。那一年,家父已近米寿,他对自己的状况还是信心十足,他表示并不奢望活过百岁,但“90岁应该没问题”。可是,就在90岁时,他的健康如其所料,“也许会有突发情况”,果被言中,无奈在医院卧床半年有余,终无再延寿,惟抱憾离去。 家父辞世后,文新集团、《新民晚报》举办了庄重的告别会和追思会,各级领导、报业同仁、文界友人以多种方式对他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尤在各媒体屡发纪念文字以示缅怀,皆令我们当儿女的感激不已,并产生将
本书介绍了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朱德熙的生平事迹。全书从儿时少年、昆明七载、上海省亲、清华六年、保加利亚、北大风雨、待人接物、琐事拾遗、亲属师友、访美客居、西欧之行、美国晚年、亲友追思等方面写来,深刻表达了作者的缅怀之情。
熊十力,(1884-1968),字子真,湖北黄冈人。哲学家,杰出学者。 熊先生是一位富有精神,不喜好傍门户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专门家或某一学派的“经师”,更不是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的所谓“学究”。他很有抱负,很有气魄,非常自信,但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骄傲”,作学问的态度又非常严肃认真。 本书以流畅、凝炼的笔调叙写评述了“新儒学”的主将——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体系,学术传承。其资料详实,持论公允,使读者能充分领略熊氏精神风貌及其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精要,堪称传神之作。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丛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守丧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赡。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丛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上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赡。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
本书首先介绍了故乡情、天外梦,接着介绍了投身新闻事业、目睹蒋政权的没落、酸甜苦辣的半世纪、掀起回归认同浪潮、为祖国做点什么等内容。
这部优美诙谐的回忆录,是20世纪最的经济学家之一,从上个世纪中就洞察到经济理论对政策影响的乔治·施蒂格勒的亲笔自传。这本书涉及面宽广,从作者自己对传统理论的看法到经济学家在公共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垄断看法的改变,学术自由的限制、经济学家对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入侵”以及科学发现的性质。 作为一名有才华的作者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施蒂格勒以简明有趣的方式给读者展现了经济学和经济问题。在本书中,他从古典经济学的历史写到政治、社会以及短期经济的头号题,还有关于政策制定者的利益的冲突的问题。 施蒂格勒还作为非常有影响的“芝加哥学派”的领导者之一,描述了这个学派鲜明的历史,它的发展里程和核心人物——其中包括弗兰克·奈特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