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为近代教育家、教育慈善家范源廉传记。范源廉师从梁启超,两度留学东瀛,成绩卓越,名重士林。曾先后出任教育BU次长、总长,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中华教育改进会首任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参与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工作,乃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重要教育家和慈善家。全书包括 概述 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 为民国教育奠基的一等人物 从救助到慈善公益的推动者 范源廉年谱 等几部分,重点阐述了其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奠基、教育慈善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褒扬了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清华七十年人生回首:一名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回顾》作者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退休教师,他在清华大学生活了清华大学生活了70年(1949年-2019年),为纪念和感谢清华大学的培养以及对清华大学的情怀,作者编写了这本文集。书中主要叙述七十年以来作者在清华求学、执教、求索、退休生活、居家并参与承办叔蘋奖学金的回顾、总结和收获,尤其是在这些历程里认知和感悟到人生的意义。
本书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任鸿隽、罗家伦、胡先骕这八位民国期间传奇色彩的大学校长。这些教育大家桃李满天下,他们的人格魅力在治校过程中大放异彩,他们民主治校、自由育人的光辉思想历经时代变迁,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 民国时期的大学经历了从北洋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历次政局剧变。老校长们无论在承平还是战争时期都不畏强权,广集良师,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培养出无数英才。尤其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老校长们有的临危不乱,指挥若定,使治下学校弦歌不绝。八位校长中的胡先骕所掌舵的中正大学,更是在临近前线的江西从无到有创建起来,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刘雨虹先生于1969年10月底结识南先生,此后一直追随南先生。1998年,她收集资料、请相关人物回忆撰成该书,以粗略的线索记述了追随南先生左右30年的一些“边际故事”。她声称撰写此书有三个因缘,其一,记录下她直接或间接参与过的有关南先生的事情,以为有关南先生的部分真实记载;其二,与南先生有关的人多数健在,见证人多,以免人去楼空凭回忆容易真假莫辨;其三,她曾编辑过《怀师》,义不容辞地承担编撰该书的职责。该书记录了1969—1998年间发生在南先生身边的许多故事,涉及人物、事件众多,作者娓娓而谈,亲切、自然而又韵味十足,于简单中勾勒事件原委,于平淡中提炼人物个性,于生活中彰显南先生品格。
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日本基督教传教士、教育家清水安三与他的先后两位夫人清水美穗、清水郁子在北京朝阳门外的贫民窟创立崇贞学园,在天桥附近的贫民窟创办救济院爱邻馆,为战乱环境下中国、日本和朝鲜这三个国家的普通女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一个充满爱的国际化园地。一九四五年以后,清水回到日本,又在东京奇迹般地创办了樱美林学园,而崇贞学园则演变成了今天的北京陈经纶中学。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战士品行学者风范:山东大学校长华岗(第2辑)》是在充分参考、吸收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海内外山大校友著述和回忆文章的基础上写成的,在行文过程中,尽量交待材料来源,标注文献出处,但仍旧有遗漏者,在此,笔者深表歉意并致谢忱。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战士品行学者风范:山东大学校长华岗(第2辑)》的写作过程中,笔者获得了许多老师、同事、朋友、学生的支持,他们或者提供资料,或者帮助录入文字,没有他们的帮助,书稿是难以完成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刘培平教授,他不仅给笔者提供了查阅档案的便利,而且在书稿的具体写作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同时我还要感谢校史办的李彦英副教授和山东大学档案馆诸位老师的帮助,并对他们高度的敬业精神表示
当代法国哲学已经对我国学界产生很大冲击,而且有日趋严重之势。该书以外文原著为主,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发展线索,详细分析了胡塞尔、柏格森、普鲁斯特、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列维那、福柯、德勒兹、塞尔、利奥塔塔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该书次提出理解现象学的新思路:现象学并不像多数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门现象学或者显学。实际上所谓现象学并不是显学,不是自然之镜或反映论,它是不可见的,这是胡塞尔所谓现象的真谛。显实际是隐,即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之路,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之路。作者认为所谓"隐"的含义应该在狭义的观念、概念、理性之外获得理解,即西方传统哲学所不熟悉的另外一个方向,是没有被说出来的,或者是不可说的领域。这个领域,要借助于直觉、意志、想象等被西方传统形而上学长期忽视了的思维形式。作
这是讲述一个真实的美国的书,这是一个留学生扎根美国又连根拔起回归祖国的一段经历。作者于五十年代由香港赴美留学,由一个英语不太好的学生到知名大学的博士,再到知名的大学执教、任系主任、院长、校长,成为冲破“玻璃天花板”的华人学者,再回国创办香港科技大学。经历了留学生、阳春教授、大学高级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变化,亲历了中美的重大科技事件,期间还在美国华人界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推动中国与西方的学术交流,直接促成我国首批赴美的“访问学者”成行。 本书回忆了作者离开西北大学任加州大学院长,又被聘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九年的经历。以旧金山州大为范本,从高层次角度提出自己对美国大学治学、治理的看法,分析了不同大学对学生的影响。也描述了作者在美国的家庭生活,包括搬家、育儿等等细节。字里行间,作者讲述
本书是一部纪念文集,内容分为是上编和下编:上编是其他同志回忆范用同志的文章,作者包括他的朋友、领导、同事、部下等;下编是范用同志已经发表过的、与读书、出版有密切关系的文章,也可弥补上编回忆文章涉及面窄的不足。上、下两编全面展示了范用同志的出版生涯,反映了他对出版的认识,以及他的读书经历和读书观。读者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范用。为阅读下面的回忆文章作好铺垫。第二部分中有一些是《书痴范用》文章作者,这次要求重新写一篇。图片多为未曾发表过的,有纪念和史料价值。书名由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同志题写,并以他的《学习出版大家的风范深切怀念著名编辑家出版家范用同志志》作为代序。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书写了一段中国大学的传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实际上的主持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如是说。而教授真正是联大之精魂。本书是联大师生倾情之作,或描摹同事之神气,或状写师长之风采,在在显出联大上下艰苦卓绝之精神。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被叫做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的大学,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在发生显著的转型,从古典的精英人士的殿堂转变为社会公众的智慧推进器和知识加油站。也就是说,大学在文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非过往时代可比。记得有人说过,大学怎么样,国家就会怎么样;又有人说过,如果要想成为一个的国家,有众多大学还不够,还必须有的大学。若然,则结合我们的主题,也许我们也可以说:“ 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如果要想造就一个的大学,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必须有卓越的校长。”而本书就向你介绍了梅贻琦,竺可桢,唐文治,萨本栋,熊庆来,等十三位民国大学校长。
《课堂教学新方式及其课堂处理技巧:基本方法与典型案例》包括课堂教学新方式的基本类型与基本特点、课堂合作学习及其典型案例分析、课堂探究及其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把握课堂教学方式、磨练课堂教学风格,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提炼独具个人魅力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智慧型教师、智慧型课堂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秘诀。
《高校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稿立足高校工会,放眼中国工会工作和工运事业,以中国工会理论为指导,较为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几十年来高校工会所做的主要工作,如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民主管理工作、“建家”工作、“创争”工作、送温暖工作、“面心实”工作以及高校工会理论研究等等,上述列举的工作是贯穿我国高校工会的重大工作,是高校工会和工运事业的主要内容。《高校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在回顾、总结当中,努力廓清这些工作发展的来笼去脉、理论出处和政策依据,分析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同时阐明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发展的重点和努力方向。《高校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内容,还包括作者结合多年从事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和体会,就有关工会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疑难作出解读,内容涉及工会经费、罢工、维护职能、新时期维权观、票决
众所周知,校长是学校之灵魂,是学校发展之关键,“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正如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强调:“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于是,我们把目光定格于中国的校长,他们的管理思想、他们的管理智慧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一个个管理奇迹,深深震撼和激励着我们的心灵。他们深厚的理论积淀,敢为人先的管理实践,独到的智慧闪现,又无不让我们折服、感叹。 用心品读《王俊传——个中国校长的奇迹》,走近这些校长,我们发现他们成功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成功的根由却都一样。我深深地体会他们作为名校长的特质——面对教育这份事业,他们是思想者、行动者、研究者!他们追求智慧的、有效的、的管理! 他们用智慧统率师生行为,用精神师生行为,用毅力激励师生行为,用细节和汗水创造着奇迹。他们是中国校长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