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特点: 一 是突出区域整体推进。南岸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不只是个别学校的个别行为,它是区域学校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的一项课程建设活动。《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重点阐述区域以学校课程规划编制撬动并推进区域教育整体改革中的顶层设计、实践策略、行动方案、推进机制,在同类书籍中,属于前沿的探索。 二 是注重问题分析与突破。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编制时,到底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与困惑,如何寻求理论支撑和突破的策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系统地梳理,并基于问题解决开展实践探索。《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深入并系统地剖析学校在课程规划编制五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并以学校实践案例为支撑,探索问题突破的策略与方法,以期对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具
《马相伯画传》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的一生。马相伯先生不仅见证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动荡,而且致力于救亡图存。他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在世间留下了追求至善的言行楷模。
《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薪火书系》以陶行知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叙述,客观全面评价,不有意拔高教育家的贡献,注重教育家闪光点的挖掘和传播,是教育家历史画卷现代版的呈现。书系成规模、系统化,学术性和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非常适合各中小学图书室和大学图书馆选择配置。
《教育政策研究的多维视角》以国际组织、专业期刊、思想库和一流大学等为维度,密切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走向,而这个时期正是世界教育政策研究的全面发展与勃兴时期,所以,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研究主题来看,《教育政策研究的多维视角》重点探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价值取向、教育权力与治理结构、思想库与教育决策机制、教育政策与教育研究的关系、教育政策专业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而考察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进展。《教育政策研究的多维视角》可作为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以及高校教师和相关专业本硕博士生的读物。
《马相伯画传》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的一生。马相伯先生不仅见证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动荡,而且致力于救亡图存。他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在世间留下了追求至善的言行楷模。
海外汉学家群体数量颇观,本套丛书筛选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日本、斯洛伐克等国家的著名汉学家30位,每位传主1卷,分别展开关于他们的综合研究工作,评述每位传主的汉学历程、特点及其重
《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典型教学案例100篇》紧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和党的创新理论,以教学案例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亿万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方位推进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及蒸蒸日上的改革发展新貌。全书精心筛选了100个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的典型案例。既有平实的理论分析,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真实案情的细致刻画:既坚持内容为王,又注重学理渗透:既立足“高大上”,又着力“接地气”。全书内容鲜活充实,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阅读使用。
本书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设计、核心课程标准的制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以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等五个方面,采用理论研究为先导,辅以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个案。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严谨、观点鲜明,为同类院校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方案。本书在理论性和实践性方面均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是一本非常适合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读物。
广绣是我国名绣之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关于广绣的图书出版仍十分缺乏,社会公众对广绣的认知度比较低,这也是广绣当代传播和传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编写一本适合公众了解广绣和大中专院校推广广绣课程的读物十分必要。本书将结合知识普及和实操教学两方面需要,从历史沿革、工艺特点、历代名作名家、教学推广几方面进行内容编写,辅以教学视频,让读者可以在体验学习中对广绣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书由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编写,由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黄艳担任主编,邀请广绣各方面专家撰稿,保证了本书内容的专业性和专业性。本书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实际操作,实用性强。
《白求恩随行护士自述(1932-1939)》作者尤恩曾参加以白求恩为首的医疗队,她担任白大夫的翻译,远涉重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白求恩随行护士自述(1932-1939)》讲述了作者一生的经历,主要详细描述的是其在中国抗日阶段的行医历程。《白求恩随行护士自述(1932-1939)》共十二部分,各部分内容分别是:一在山东当教会医生;二迁往祖李庄;三郭镇教会诊所;四与白求恩大夫同行;五北上;六继续北上;七延安;八到山西去;九贺龙的司令部;十南下;十一安徽的新四军;十二回到温哥华。
《王阳明教育思想评述》基于阳明学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悉心梳理阳明教育思想的精髓。一章呈现阳明一生的学问、事功与讲学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提炼出阳明的教育目的论;第三章叙述阳明的教育主张;第四章概括阳明的德育思想;第五章梳理阳明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与其教育内容;第六章介绍阳明的社会教育与蒙学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是在国家与院校层面将国际维度、跨文化维度、全球维度整合进本地高等教育实践(目的、功能),或本地高等教育实践影响国际高等教育,以及其相互传递、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动态发展的动力集合及效率。 《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综合评价》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背景,构建了一套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 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 24 个三级指标。另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综合评价》对吉林省 10 所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
本书精准比较中外1流大学的发展指数,深度剖析中外1流大学的典型案例和系统梳理中外1流大学的建设成效。分为“评价篇”和“建设篇”两大部分。“评价篇”主要包括世界1流大学指数和世界1流大学案例两部分内容。在“体现1流、国际可比、定量评价” 的 原则指导下,本篇在世界1流大学建设的“原创研究”“经济贡献”“品牌影响”和“学术大师”四个关键方面开展指数和案例研究。“建设篇”主要包括世界1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以及我国1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两部分内容。在全球范围内梳理世界1流大学和学科的建设情况, 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开展的重点建设计划的实施情况和获资机构情况进行汇总,并对 我国“双1流”建设高校年度进展进行梳理。 本书为“双1流”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适合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参考。
由于信息的快速发展和民主进程的加快,教育政策的制定模式逐渐转换为“循证决策”,主张在证据的基础上制定和改进教育政策。《教育政策证据的理论与实践》共八章,内容包括教育政策证据问题的提出、教育政策证据的学理研究、教育政策证据的生产、教育政策证据的评估、教育政策证据的运用、教育政策证据的国外实践,以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高中阶段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相关政策的证据探索。《教育政策证据的理论与实践》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尤重实践导向,注重基于数据分析的教育政策证据研究;在具体内容上,尽可能结合相关案例,对教育政策证据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
吴贻芳在金陵女子大学掌校23年(1928—1951),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和高质量的育人成果享誉中外,将一个教会女子大学办成了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女子大学。 “厚生”树人,德才兼备,是吴贻芳教育思想的精华。她将造福社会和培养学子、博雅与专才、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形成了“全人格”教育模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风尚,独树一帜。 吴贻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她在教育界的建树、她众多学生的杰出表现,使她无愧于杰出教育家的光荣称号。 钱焕琦所著的《吴贻芳(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引言部分介绍了吴贻芳的家庭与教育背景、人格特质、心理类型以及情感特征,正文部分分别从多方面介绍了吴贻芳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人生历程。
这是一部以“口说”的方式展示我国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大家楼宇烈先生之思想关怀的著作。楼先生常说,闲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有时精心撰写的书稿,反而会有以文害义的弊端。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跟随着不同的采编者对楼先生的”访谈”,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对国学、佛学的参悟,对昆曲、古琴的品鉴,对中医、茶道的赏鉴:品味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人文风采。
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分别隔长江和汉江与武昌、汉阳相望,有“九省通衢”之称,被誉为中国古代名镇之首1858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商蜂拥而入,汉口逐渐成为开放型的国际性城市。 民国时的汉口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工业繁荣,航运贸易发达,金融业昌盛,新兴教育体制成型,是当时亚洲的城市之一。沿着长江一线,各国租界从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列,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现在,这些建筑洗去了屈辱历史的尘埃,成为城市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汉口不仅是民国时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更是政治风云际会之处,的辛亥革命便首义于此,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至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 虽然“汉口”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已成为历史,但直到今天汉口人依然以它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