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可面对一个简单的追问 徐悲鸿是谁? 恐怕脑海里的骏马已经脱缰而走,徒留一片空白。而在徐悲鸿的学生杨先让心中,徐悲鸿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杨先让 1948 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在徐悲鸿生命*后的五年( 1948 1953)得到他的教导。在本书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从徐悲鸿年少时随父习文学艺,独闯上海滩、北京,留学欧洲八年,回国后献身美术事业,到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而曲折的情感经历 ,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追求与选择 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
阿炳( 1893 1950),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中国民间音乐家,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大师。他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经典。 本书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非嫡亲孙女钟球娣,有 1950年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黎松寿,有阿炳的邻居许忆和,有当年洞虚宫内常替阿炳买酒读报的道士华寅生,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锡剧前辈艺人邹鹏,有20世纪50年代无锡《晓报》记者华钰麟,有无锡文物专家钱宗奎,有无锡第二代 小热昏 艺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等等。他们谈及了阿炳对音乐艺术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顿、街头卖艺的点点滴滴、个人的成长经历等不同层面,他们这些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摹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
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蒙克传记”中,挪威艺术史家、小说家阿特勒·奈斯,用120多幅蒙克代表性画作和罕见黑白老照片,以及340多段节选自信件、笔记、报刊等的珍贵史实资料,多角度、全方位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蒙克。奈斯无意于给蒙克打上任何诸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死亡恐惧者等噱头十足的标签,而是基于大量史实,如平地起高楼般,让蒙克、蒙克的艺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变得立体起来。蒙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作为人和艺术家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艺术中的恐惧与安慰、力量与脆弱、痛苦与救赎、爱与挣扎等都源自何处?……这一切,在这部秉持着严谨、客观态度的史诗级著作中,都没有定论;它只负责尽可能全面、详尽地陈述事实,而其余的,则交予读者自己来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