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13-15日,我非常荣幸地应邀到密歇根大学法学院作“库利讲座”(C00ley Lec.tures),《卡多佐:声望的研究》就是在这一系列讲座的修订和扩充之后完成的。在寻找一个适当的讲座主题时,我注意到密歇根法学院在法理学和法律与文学这两个领域非常有优势,而这也恰好是我近来感兴趣的主题。我想找一个能够囊括这两个领域的主题,既和我目前作为上诉法院法官这一身份相关,又和我一直以来所进行的法律经济学分析这一兴趣相关。在本杰明·卡多佐的职业生涯中,我找到了适当的主题。在某种意义上,卡多佐被认为是我们法官当中最“文学化”的一位,同时也是法理学——法律哲学领域里的杰出贡献者。
作为“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对清华大学成为世界知名高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梅贻琦日记》共收录梅贻琦先生于1941—1946年和1956—1960年期间的日记三百余篇,真实地展现了梅贻琦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现了其献身于清华的人生历程,真实地反映了梅贻琦先生作为教育家、物理学家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情操。其中1956—1960年的日记为梅校长生前 五年间的日记,系 在大陆出版。
本书记叙了作者与我国文化艺术大师们的交往,展示了大师们的风范,内收影像、书画等插图50余幅。书后并记下了作者收集大师墨迹时的详细情形。方成为此书作序,乔羽、邓友梅题词,张守义设计封面,并为作者画肖像一帧,舒乙说这“是本了不起的书;是本好看的书;是本有实货的书;是本下了功夫的书;是本丰富的书;是本有个人体验的书”。
本书记录了作者从事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的50 年间,亲历并见证的我国山岭隧道从小型机械、半机械化到大型机械化,盾构技术从起步到穿江过海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几代“隧道人”伴随着中铁隧道局40 余年的激荡岁月,高举开路先锋的旗帜,团结奋进、拼搏奉献的无畏精神。愿新时代的隧道建设者们受前辈鼓舞,不忘来路,风雨兼程,为我国的基建事业贡献青春与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