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 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作者以苏轼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引经据典,用优美细腻、直白易懂的语言,缓缓讲述了苏轼出生、读书、初入仕途、三升三降的跌宕一生,勾画出一个完整的苏轼形象。本书附录部分提供了清晰的苏轼生平年表,简要梳理了苏轼的生平事迹,另外还精心整理了苏轼的词、诗、文名作,可以帮助读者 好地了解苏轼,体会名家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情感。
《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亲笔撰写的自传,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独树一帜。在本书中,胡适从母亲的订婚开始,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九年的家乡教育,从拜神到无神,以及他接受新式教育,考取官费留美,到 逼上梁山 的文学革命,皆是胡适难以忘记的人生历程,也是造就胡适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思想、舆论领袖的成因。同时,本书也是胡适与自己心灵的一次对谈。 本书讲的不仅是胡适40岁以前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建树,更反映了他当时所处社会的风貌。他人生所到的每一处都有描述,比如他的家乡、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任职时所在的北京等等。通过这些不仅可以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等领域的状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的轨迹内容。 在本书*后,还附有精选的几篇胡适文章和胡适家族的世系表,通过阅读
“古者称师曰‘先生’”。 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鲁迅、梁漱溟、陈寅恪、冯友兰等民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开风气之先,不坠青云之志。他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学问自由,莫不是时代的榜样,因而称他们为“大先生”。 本书选取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冯友兰、梁漱溟、梁实秋等大师回忆其他大师的文章,多角度、全方位诠释民国大师们的生活、修为、学术修养。不仅让当代中国人一睹他们的人格魅力及学术风采,也能帮助人们在做人、做事等方面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椰壳碗外的人生(精)》为世界有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录。作为牵动世界的东南亚地域研究的重要学者,本书既是安德森一生“知识的自传”,同时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论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己幼年的多语学习环境、从事东南亚研究的理由、田野调查的困难和趣味、比较研究的意图和意义、跨学科研究的变迁历程,以及《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产生的背景等等。
王元化先生是一位在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当代中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文艺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每有重要著述发表,都会引起学界的的大讨论。引人深思的是,先生去世后,有关评论更多了。本书以王元化先生的学术研究主题为线索,涉及文心雕龙、读黑格尔、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京剧、近代现代学术思想与人物、中西思想共同价值等数个主题,精选了2003年以来关于王元化先生的研究性论著和珍贵的回忆性文章,包括墨子刻、林同奇、许纪霖、张汝伦、胡晓明等以及受过王元化亲炙的知名学者,同时附录了王元化先生佚文三篇以及从1978—2020年间,关于王元化先生研究的资料目录索引,是研究王元化先生学思历程的书。
徐方平编著的《蔡和森评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新闻学理论,《蔡和森评 传》对传主蔡和森革命的一生作了比较详尽的述评。 少年的他,忧国忧民,志存高远;青年的他,赴法求 学,“猛看猛译”马列主义;中年的他,主编《向导 》周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宣传家,早期的领导人;1931年,他英勇就义 于广州。他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 传统,矢志不渝的理论自信,成为我们今天弥足珍贵 的精神财富。
这是一本没有一丝匠气的杨绛传,作者以细腻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杨绛先生的百年优雅人生,生动展现了杨绛聪慧的青少年时期、充满温暖的家庭教育、上下求索的求学经历,以及她同钱锺书相知相契逾半个世纪的爱情与婚姻。 与其它传记相比,本书更注重提炼杨绛身上所具备的独有特质,她在战火纷飞中的坚强与乐观,在十年动乱时的平静与理性,在漫长婚姻中的大度与包容,让人深刻了解杨绛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代纯德名媛背后的原因。杨绛的传奇人生不仅能激发女性读者对自身命运与际遇的思考,让人得到些许慰藉与治愈,还能通过本书学习她的勇敢、坚韧、执着与豁达,学会做一个淡淡的女子,实现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本书是作者研究钱锺书著作的随笔和札记,阐发钱锺书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对其作品中涉及的典故和史实加以考证,阐幽烛微,多有发覆。另外谈及钱锺书与钱穆、陈寅恪、余嘉锡、吕思勉与鲁迅等人的交往或文字渊源。作者学识渊博,本书对阅读和了解钱锺书的生平与学术有很高价值。
他们是一群传统文人,他们的旧学根底深厚,诗、文、书、画是他们的拿手绝活,而其时科举既废,仕宦之途已断,就在此之际,报业勃兴,于是他们纷纷在报纸的副刊上,骋其不羁之才,或写小说,或写笔记,或写诗词,或谈掌故,一时之间,蔚成风潮。这批所谓“洋场才子”及“小报文人”,他们曾经“繁华”过,曾经“缤纷”过,似不该这样无声无息地“落尽”,在“花果飘零”之际,是否也留下了许多让我们深思的。
在巨人林立的20世纪学术文化界,傅斯年算得上一个卓然挺立的人物。胡适说他是“人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北京大学是他人生道路上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驿站,是他走向人生和学术文化高层的起点。《学林风景:傅斯年与他同时代的人》从这一起点出发,分北大同学、师生之间、史语所同仁、学政两界朋友四辑,为读者展示了傅斯年的人际关系和人生经历!
本书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讲述孔子的一生,从少年立志、行教之始到师生切磋,再到政治求索,最后希望变失望,失败与荣耀并存。并且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将弟子分为德行弟子、政事弟子、任侠弟子、文学弟子,理解孔门弟子为理解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书系统表现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他坚持国家至上、人民至上为主线,呈现他“五四”青年、人民诗人、青年师友、民主斗士不同人生阶段的光辉形象。全书包含了吕端大事不糊涂、向内发展的路、该认识认
《中外著名教育家画传系列:晏阳初画传》是一本新型的人物传记,旨在以画传这一新颖生动、直观可见的形式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晏阳初做全面介绍,配以大量的珍贵图片,夹叙夹议,并以故事情节贯之,既生动有趣,又丰富感人。
《含章文库·季羡林经典文集:季羡林自传(图文修订典藏版)》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又丰富多彩,本书真实而完整地体现了季老对自己一生的记录,帮助读者了解季老从一个农村的苦孩子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所走过的路。 海报: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抓住了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本质特征,视角新颖,说服力强,成功地写出了一个贴近历史真实的北大校长,以及其对北京大学和中国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在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改革,急切呼唤当代蔡元培出现的今天,该书的出版发行,是学术界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
人们似乎从来不会真正忘却那些曾在历史的舞台上挺立潮头的风云人物和显赫家族。当时光的车轮转过百岁,南开中学建立一百周年、南开大学建立八十五周年之际,人们不禁怀着崇敬与爱戴的心情怀念其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丰富的图片和娓娓道来的叙事,向世人展示了一代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光辉一生及其家族的峥嵘百年。 作者将主线延展到对以张伯苓先生、张彭春先生等人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的关注上,突破了以往同类著作仅仅将视野囿于对张伯苓先生个人经历与精神的梳理和评价。
关愚谦生于乱世,命途跌宕起伏。他的经历不仅呈现出个人沉浮的命运轨迹,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曾辗转定居德国,学德文,教中文,写专栏,搭建中德文化桥梁,缔结异国姻缘。晚年的关愚谦大彻大悟,自觉对自己前半生进行反思和回顾,因此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缘》就是他这种感悟的结晶。《缘》展现了一位耄耋老人比小说还精彩的传奇人生,表露了一个海外游子眷顾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抓住了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本质特征,视角新颖,说服力强,成功地写出了一个贴近历史真实的北大校长,以及其对北京大学和中国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在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改革,急切呼唤当代蔡元培出现的今天,该书的出版发行,是学术界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
《20世纪徽州文化名家评传》择要选取20世纪14位徽州文化名家为传主,按其出生先后排序,以其生平为经,以其文学著述或学术思想为纬,整合传主个人成长与徽州文化结构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作文学的、美学的、语言学的或艺术学的考察,探究徽州区域文化传统对诸家思想成长的影响和作用,藉此全方位获得徽州文化名家于中国现当代文化体系中的价值定位。由俞晓红主编的《20世纪徽州文化名家评传》的撰写和出版,对于促进徽州区域文化和文化名家思想体系的深入研究,服务安徽地方文化建设,加速安徽崛起、建设文化强省,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胡适自传》收录了胡适的《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粱山》几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窥见胡适的一生及其思想历程。因为除了它是出自二十多岁即“暴得大名”的胡适之手,本身就是深为人们关注的理由外,读者还可以从书中见识到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童年生活的真实片段,特别是感受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对话”时所独具的文化眼光。因此,这是一代启蒙大师向读者尽展心路历程的纵横文学、史学、哲学的一本好书。此外,书中还配以大量珍贵图片,让读者限度地感受胡适先生的人生历程。
梁宗岱(1903-1983),1924年至1931年游学法国和欧洲,七年间从一个诗歌青年蜕变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回国后成为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教授。 本书是一本叙述性传记,跨越1903年至1931年的二十八年时间,从梁宗岱的家世开始,至欧游学成归国。主要内容根据笔者近年在海内外搜索到的历史文献撰写,引用多种新发现的少作、书信、日记、手稿和同时期的中外出版物,包括梁宗岱致文学大师瓦莱里十四封信和罗曼罗兰四段日记。所有叙述均有所本,史实为重,评论从简,详尽介绍人物、事件和时代背景,具体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青年梁宗岱及他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