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 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作者以苏轼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引经据典,用优美细腻、直白易懂的语言,缓缓讲述了苏轼出生、读书、初入仕途、三升三降的跌宕一生,勾画出一个完整的苏轼形象。本书附录部分提供了清晰的苏轼生平年表,简要梳理了苏轼的生平事迹,另外还精心整理了苏轼的词、诗、文名作,可以帮助读者 好地了解苏轼,体会名家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情感。
胡适给儿辈取名,与他三位胞兄、诸宗兄弟截然不同,彻底舍弃宗族辈次排名传统,再一次体现他的反封建精神。胡适犹如硝烟中钻出来的勇士,斗情未酣,把反封建礼教的精神甚至渗透到他的家庭细胞中去了。 他婉约地给女儿取名“素斐”,寄托他对知己女友莎菲(陈衡哲)之不忘情。他给次子取名思杜,顾名思义,是怀念他的恩师杜威。胡适是教授,是演说家,是智慧学者,是“德先生”、“赛先生”的旗手,胡适也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 胡适从心底尊重他的妻子江冬秀,她的那个世界与自己的天地应该是照应的平等的。晚年,胡适对他的秘书胡颂平说:“我太太喜欢做些茶叶蛋、雪里蕻或者别的菜分送朋友,等于会作文章的人把自己的文章给人家看的心理一样。” 蔡元培领导北大兼容并包,陈独秀坐帐《新青年》大营,胡适驰骋教授课堂、演说讲坛和倡
《前清学者人:戴震》叙述了清代思想家戴震孜孜不倦、辛勤治学的一生。戴震起自贫寒,“十七岁有志闻道”,治学广博而专精,天文、历算、音韵、训诂、文献考证、哲学等等,著述宏富,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皖派经学的代表人物。
张恨水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个在南昌小官。父亲在他十岁时去世了。作为家里的长子,张恨水挑起生活的重担,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和自己的命运,他努力读书。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报界,从一个无名的小记者,逐渐成为一个红遍全国的名作家。他靠手中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连载小说养活一个数十口人的大家庭。在二三十年代,他无疑是国内最走红的通俗文学作家和连载小说家,书迷遍布全国,他用一支笔把人世间的恩恩爱爱、世情炎凉写得荡气回肠、蚀骨销魂。本书主要描写了张恨水创作的甘苦,人生追求。在其漫漫一生中,张恨水重亲情,为此可以隐忍下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只为换得举家安康,家庭和顺;对爱情,张恨水无怨无悔地追求,一路向南,不放弃自己梦中的桃花源;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情有肉有血有思想的中国人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 白居易自幼勤奋刻苦,随家人辗转流离,看尽底层民众疾苦,长大后怀着“兼济天下”的抱负,直言柬上,不畏权贵,创作了大批揭露统治阶级腐朽、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诗篇,如《轻肥》《卖炭翁》。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在官场步履维艰,纵使心系百姓,奈何世风日下。 经过一系列贬谪后,他的意志消沉,晚年开始怡情山水,享受人生,诗作也多以此为主题, 留下那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本书以时间为轴,为读者呈现了各个阶段的白居易,内容详实,文笔细腻,徐徐展开白居易一生的画卷。
竺可桢与陈寅恪是大学同班同桌?陈寅恪对华罗庚不满?陈寅恪与竺可桢都认为1962年的天象“五星连珠”与时局女主崛起有关联?文史学者张荣明教授,以竺可桢的日记为依据,从中钩沉出竺可桢与陈寅恪的种种交往,及双方对同时代人的评论、对时局的解析。期间的许多故事均为前人所未注意。全书图文并茂,观点故事甚为新奇但又查有实据。
他们是一群传统文人,他们的旧学根底深厚,诗、文、书、画是他们的拿手绝活,而其时科举既废,仕宦之途已断,就在此之际,报业勃兴,于是他们纷纷在报纸的副刊上,骋其不羁之才,或写小说,或写笔记,或写诗词,或谈掌故,一时之间,蔚成风潮。这批所谓“洋场才子”及“小报文人”,他们曾经“繁华”过,曾经“缤纷”过,似不该这样无声无息地“落尽”,在“花果飘零”之际,是否也留下了许多让我们深思的。
这是一本没有一丝匠气的杨绛传,作者以细腻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杨绛先生的百年优雅人生,生动展现了杨绛聪慧的青少年时期、充满温暖的家庭教育、上下求索的求学经历,以及她同钱锺书相知相契逾半个世纪的爱情与婚姻。 与其它传记相比,本书更注重提炼杨绛身上所具备的独有特质,她在战火纷飞中的坚强与乐观,在十年动乱时的平静与理性,在漫长婚姻中的大度与包容,让人深刻了解杨绛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代纯德名媛背后的原因。杨绛的传奇人生不仅能激发女性读者对自身命运与际遇的思考,让人得到些许慰藉与治愈,还能通过本书学习她的勇敢、坚韧、执着与豁达,学会做一个淡淡的女子,实现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本书是作者研究钱锺书著作的随笔和札记,阐发钱锺书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对其作品中涉及的典故和史实加以考证,阐幽烛微,多有发覆。另外谈及钱锺书与钱穆、陈寅恪、余嘉锡、吕思勉与鲁迅等人的交往或文字渊源。作者学识渊博,本书对阅读和了解钱锺书的生平与学术有很高价值。
这是一本没有一丝匠气的杨绛传,作者以细腻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杨绛先生的百年优雅人生,生动展现了杨绛聪慧的青少年时期、充满温暖的家庭教育、上下求索的求学经历,以及她同钱锺书相知相契逾半个世纪的爱情与婚姻。 与其它传记相比,本书更注重提炼杨绛身上所具备的独有特质,她在战火纷飞中的坚强与乐观,在十年动乱时的平静与理性,在漫长婚姻中的大度与包容,让人深刻了解杨绛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代纯德名媛背后的原因。杨绛的传奇人生不仅能激发女性读者对自身命运与际遇的思考,让人得到些许慰藉与治愈,还能通过本书学习她的勇敢、坚韧、执着与豁达,学会做一个淡淡的女子,实现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胡适自述:我的歧路》是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胡适自述:我的歧路》中,胡适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阅读《胡适自述:我的歧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上真实的胡适、鲜活的胡适。
他们是一群传统文人,他们的旧学根底深厚,诗、文、书、画是他们的拿手绝活,而其时科举既废,仕宦之途已断,就在此之际,报业勃兴,于是他们纷纷在报纸的副刊上,骋其不羁之才,或写小说,或写笔记,或写诗词,或谈掌故,一时之间,蔚成风潮。这批所谓“洋场才子”及“小报文人”,他们曾经“繁华”过,曾经“缤纷”过,似不该这样无声无息地“落尽”,在“花果飘零”之际,是否也留下了许多让我们深思的。
《胡适杂忆》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结果 头 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可以说是胡适口述历史的缩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于道泉是中国现代著名藏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本书基于文献资料和访谈笔录,注重于道泉生平的系统考述,证实他为构筑中国藏学而奋斗的历程。本书旨在使于道泉的治学、育人、处事的思想不因生命的结束而尘封,挖掘整理出来,惠及广大读者,让世人共享。同时,期望对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术观等能有所启示和提供一些借鉴。
《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为北京大学东语系(今北大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教授陈炎先生的回忆录。陈先生曾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做过学徒,经过商,日寇侵华他弃商从戎成为美国飞虎队电台一名出色的报务员,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之后他考入国立东方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南京解放该校合并到北京大学东语系他也随之在该系任教。1947~1957年,他是最早从事研究“战后东南亚史”和“缅甸史”的开拓者之一,发表多篇论文和著作。1958~1979年他因参加过美国飞虎队被诬为“美蒋特务”,又被错划为“右派”被剥夺了教学科研的权利,直到1979年平反昭雪后才迎来科研上的第二个春天。他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即是他在其95岁高龄之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 《我
《归途》主要内容:西南联大是一座“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学府,仅以哲学系为例,有信奉陆王心学的贺麟,也有信奉大陆理性主义和佛学的汤用彤,也有维也纳学派的洪谦。风格方面:汤用彤,雍容大度,成竹在胸;冯友兰,博古通今,意在天下;冯文潜,精雕细刻,入木三分;贺麟,出中入西,儒家本色;金岳琳,游刃数理,逍遥方外,西南联大是百花园,学子在这里可以任意采摘;西南联大是万神庙,学子在这里可以倾心跪拜。我和我的联大同学们就是在这样自由的学术雨露中成长起来的。
近现代的翻译大师们,他们生于新学和旧学激烈碰撞的年代,他们推动了中学和西学的空前交融。有傅雷:中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李健吾:“花团锦簇”的多面手、梁宗岱:在一切的峰顶聆听宇宙的呼吸、戴望舒:暮色冥冥里.那个远去的背影、杨绛: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鲁迅:从他国窃得天火来煮自己的肉、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纾:不懂外语的翻译大家、严复:他让中国开始懂得西方、苏曼殊:天才情僧翻译家、马君武:用翻译为革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