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慰问信及其他》《华沙城的节日》两部作品,这是作者跨入新的时代后换笔写作的声,表达了作为“新中国人”的自豪情绪和在国际交往中的见闻和思考。
历代名胜古迹,往往因题写于亭台楼阁、寺观碑廊上的楹联佳对而相得益彰,平添雅兴。西湖名胜的楹联,或绘景状物,或咏史述怀,或记事抒情,或说理寓意,无不潇洒自如,淋漓酣畅。孤山“西湖天下景”亭的“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韬光寺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名联,早已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西湖楹联》为读者提供一百四十多条历代西湖楹联名作,加以简要的注释。《西湖楹联》通过对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生动的诠释,对景物的审美特征精巧的点化,让游客在览胜之余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引起思考和回味。
《有舍才有得:我与唐高祖侃舍得》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李渊退位的决定可谓明智之举。李渊并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握住权力不肯放松,而是明智地选择了将自己的权力交给更有作为的下一代君王,这就是一种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与唐高祖侃舍得》通过对李渊的讲述,还原一个生动具体的李渊,让读者能够穿过历史长河,听到关于李渊的真实声音。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和散文家,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20世纪小说的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先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等。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亨利·詹姆斯书信选集》是一部书信集译著。译著收集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写给亲友、学生、同事、朋友的信件,话题涉及社会现状、艺术创作及日常生活,共计100余封,为研究亨利·詹姆斯生平事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巴金散文系列》 是作者第一次踏入朝鲜战场的通讯报道集,包括《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名篇,写出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的战斗细节和心向祖国的真挚感情。
本书以《花间词》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诗词中描写的十六种物件,如屏风、枕头、梳子、口脂等为线索和底本,以当时的造型艺术(纸上绘画、壁画、饰品)为参照,深入、充分、兴味盎然地探究考证一千多年前中国女性生活的种种细节,尽量再现那个遥远的年代之一角,有助于读者了解、感受中国的古代社会,也有助于理解和体会滋味复杂、褒贬不一的“花间词”。
作者以记者身份足履华夏20余省市区、五大洲20余国度,以国际视野、审美眼光,采花酿蜜,精选照片350余幅。散文、故事、简介100余篇,编成这本图文并茂的文化拼盘,冀与旅游爱好者、摄影发烧友和新闻、文化界同好分享相信将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惊奇之心》是作者五十岁时创作的一部自然散文集,也是作者短暂人生中最渴望完成的一部作品。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再现映射于内心深处的自然——色彩奇异的菌菇、奇形怪状的地衣、海胆壳上的小刺、昆虫交响乐队神秘的合唱……全书如轻轻的耳语,诠释发现之美。“感知”是真正的热爱。作者认为:“倘若我对仙女有影响力,我会恳求她赐予世界上每个孩子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被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地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力量源泉。”作品秉承宁静恬淡的基调,将作者的自然观、哲学理念、教育心得融入诗一样的文字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最为青睐的“惊奇之心”的深远影响。
《枣树里的阳光/中国专业作家散文典藏文库》是军旅作家徐贵祥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作者不同时期的散文多篇。有《比小说精彩的是生活》《让理想信念落地生根》《让艺术的光芒照亮历史》《遍地英雄下夕烟》等。该散文集记录作者亲身经历中的所思所感,活灵活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情真挚动人,文笔流畅,是一部的散文作品。
本书包含两百多篇超短文章,分《逆行的旅人》《落花与雪花》《镜中的面孔》《在夜里摸到白色》《狮子与蚊子》《挖掘闪闪发光之物》《有人笑,有人哭》《在宇宙中自由飘荡》八辑。最早写于2004年,经过不断修改、删选,形成了这本册子。这些小文章包含了观察、体验、反思、对话、幻想、梦境、道听途说,作者书写了“我”的经验和幻想,同时描绘了“非我”的万物世界。它们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笔记,或者是小说、寓言,你愿意它们是什么,它们就是什么。日常生活之中,荒诞与诗意并存。
再见,亦是相见。这是走回紫城的路。本书以故宫为经,以明清历史人物为纬,于时空交错中编织出一曲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它是地图,如数家珍般解读故宫的每个角落;更是历史,作者以其一贯的细腻笔触体察入微,于人性深处鲜活地还原出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
孔德男,一个极度渴望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人。这本书摘录了他近两年来创作的原创文案,这些文案简单又深刻,细腻动人,在各大网络平台被火爆转载。 黑字白纸,字里行间,聊聊数语,撩人心弦,浅浅几笔,扎心深情。全书饱含了孔德男无数个写文字的失眠夜和无数个与他感同身受的读者。
月亮像月亮、落日下的画画人、我看见了蚂蚁、飞翔的翅膀、莲花盛开、生命的姿势、满天的星星都是我的、老人与花、碗里的太阳花、住在自己的美好里、萝卜花、与自己和解、爱与哀愁、她不是一棵树……
《惊奇之心》是作者五十岁时创作的一部自然散文集,也是作者短暂人生中最渴望完成的一部作品。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再现映射于内心深处的自然——色彩奇异的菌菇、奇形怪状的地衣、海胆壳上的小刺、昆虫交响乐队神秘的合唱……全书如轻轻的耳语,诠释发现之美。“感知”是真正的热爱。作者认为:“倘若我对仙女有影响力,我会恳求她赐予世界上每个孩子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被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地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力量源泉。”作品秉承宁静恬淡的基调,将作者的自然观、哲学理念、教育心得融入诗一样的文字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最为青睐的“惊奇之心”的深远影响。
在丰家,孩子们把诗词当游戏,跟着长辈一起沉迷京剧,亲眼看到“用寥寥数笔描写下来的灵感”如何演变为一幅富有趣味的彩色漫画。丰子恺把他对万事万物丰富的爱、他的气品气骨,融入到日常的言行中,将艺术知识化为孩子们的内在涵养,影响他们成为懂审美、会生活的人。 丰家长外孙宋菲君,18岁以前生活在外公丰子恺身边,完整地接受了丰子恺的艺术启蒙教育。本书收录丰子恺关于艺术启蒙的文章,以及宋菲君回忆他亲历的爱与艺术的滋养,祖孙两代的文章遥相呼应。丰子恺亲笔信、手迹、速写本等珍贵资料均是初次面世。
历代名胜古迹,往往因题写于亭台楼阁、寺观碑廊上的楹联佳对而相得益彰,平添雅兴。西湖名胜的楹联,或绘景状物,或咏史述怀,或记事抒情,或说理寓意,无不潇洒自如,淋漓酣畅。孤山“西湖天下景”亭的“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韬光寺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名联,早已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西湖楹联》为读者提供一百四十多条历代西湖楹联名作,加以简要的注释。《西湖楹联》通过对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生动的诠释,对景物的审美特征精巧的点化,让游客在览胜之余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引起思考和回味。
作为同龄人和南师著述的重要整理者、推广者,刘雨虹先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理解着,表达着的心愿、理想和追求。她曾于南师七十寿诞之时编成《怀师》一书,后又于一九九九年四月撰成《禅门内外——先生侧记》。这一回,她又选择了文字。她和老师因文字结缘,可能文字才是的介质,才能最贴切地说出一点什么吧。于是,最初的悲痛和忙乱稍息,九十高龄的刘雨虹先生开始以“东拉西扯:说老人、说老师、说老话”为题撰写博客,回忆南师生前点滴、生命际遇,笑谈当下热点、过往云烟,话题随性而发,文字简洁活泼,看似简单平白的话语却时常颇有深意,透出老者的智慧和豁达、生命的鲜活及顽强。
《方丈记》《徒然草》是日本近古文学的双璧,深邃而警世,里面充溢着人生无常和飘然出世的思想,代表日本古代随笔的成就。《方丈记》中流露出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感慨。作品大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从感慨世事多艰出发,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后一部分记述了作者的家系、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文体是和汉混淆体,文笔生动。随笔集《徒然草》注重对人生的领悟,全书共分243段,由杂感、评论、小故事,也有一些属于记录或考证性质的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作者写了许多带有寓意性质的小故事。由于这部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刚劲,描写生动准确,长期被认为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佳作。“风未尽花已落去,人心也一样,想起温存于心头的岁月,虽还没忘记那动情感人的话语,但那人却很快隔阂于我离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