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3-6岁 亲子共读 7-14 岁 自主朗读 《给孩子的诗集》 精心挑选了六十多名诗人,71首历久不衰的经典英文诗歌,配以美轮美奂的大幅插画,让孩子浸染在诗歌的绝妙世界中,用诗意的情怀关照生活,用诗意的态度为人处世,让世间纷扰从心中过滤,让孩子的心灵保持纯粹、明净、聪慧。
本书为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四部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卡内蒂一生经历流亡与漂泊,是20世纪欧洲苦难的缩影,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将“笔记”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持续半个世纪的独立省思过程的结晶,堪称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地图,展示了他思想发轫、成型与转化的脉络,和对20世纪历史的见证。
简媜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乡村古朴、圆和、亲切的氛围让她获得更多的是生存的宁静。她的笔触抒情如诗,包容着浓烈的柔情,充分显露出她对土地热爱与思索。其后,简媜背负行囊远离故乡,走进了繁华的都市,领略了生活的另一种滋味。简媜没有对大都市产生太多的好感,在行文中她一再流露出对和谐纯朴的人伦关系的渴望,她写童年、写爱情、写故乡的土地,渴望通过这样的途径回归宁静。 简媜永远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他们欣赏简媜的清词丽句,佩服她善于化解古典文字和佛经中的典故为鲜活意象的能力,同时也被她文章中所带出的孤独、柔软、宽容大所了的胸怀所感动。 简媜的人品如同简媜的文字,清高不做作,安详不冷漠,典雅又充满了智慧。她谦、质朴、悲悯的人格也同样赢得了广大读者和朋友们的尊重。
《中国历代散文精选读本》选录从先秦至近代的散文、随笔作品。体裁上涉及各种文体,选录的标准是名家名篇,妙文佳构,尤其注重作品的抒情、叙事,说理之美,而不以存史料、明学术为尚。本书注释随文侧排,与正文一一对应,极大地免除了读者的翻检之劳,可以限度地方便阅读,使您轻松享受探美历程的愉悦。
《寻茶记》关于茶的随笔集,作者楼耀福与茶结缘几十年,这本集子收录他在寻茶、品茶,以茶会友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很多随笔,全书整体风格清新雅致,这种文化与品茶的结合生动有趣,信息量也足够丰富,可以看作是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小品。近年来,作者不断遍访茶山,结交茶人,笔耕不辍。踏访和现场体验,与各地茶人、茶企结下友情。其足迹几乎踏遍全国主要产茶地区,又写下几十篇受读者欢迎的寻茶笔记,分别刊登在上海及各地的报纸、茶文化杂志、自媒体公众号等。《寻茶记》计划以图文配合的形式,通过凝练生动的文字和鲜活的配图展现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雅俗共赏,既接地气又不失文采。
《树下》中七斗是个宛若月光的女子。然而,正如月光与夜晚的相依相伴,苦难对这样的女子也往往是如影随行。在遭遇死亡的悲痛、被强暴的痛苦、感情的缺失、生活的残酷之时,七斗总能听到鄂伦春人的马队经过时的嗒嗒马蹄声;总能够看到树下的月光、江上的白轮船、飞翔的江鸟、广随的天空以及周围的丝丝温情,对爱的渴望和对美的感知慰藉着她内心的痛苦。正因如此,《树下》没有呼天抢地的哀恸,没有咬牙切齿的痛恨,只有淡淡的哀愁、温柔的爱怜以及伴着嗒嗒马蹄声而来的一丝暖意。在这个失重的所谓的「后现代」语境之中,重温《树下》,是一次对生存和死亡的再解读,一次对心灵力量的再感受。
《意大利的黄昏》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一部域外游记,也是其最知名的一部游记作品。劳伦斯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和意大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四海为家的人生中,总共有三段旅居意大利的经验:一战爆发前在加尔达湖区,一战结束后在西西里岛,以及晚年养病在佛罗伦萨。《意大利的黄昏》是劳伦斯的部域外游记,见证了他与意大利的初次相遇,也记录了作者在旅途和客居期间的种种见闻与感思。
本集取名“旅食”,说明这里的文章都是记旅游与谈吃的。 汪曾祺所作游记尤重风景的人文意义,其文兼具文化性与文学性;汪曾祺谈吃的文章,也多文化意蕴,并非老饕炫技或者标榜见多识广,故有余味。
共推出子聪《开卷闲话三编》、戈革《渣轩小辑》、叶至善《为了纪念》、刘二刚《午梦斋随笔》、吕剑《燕石集》、许觉民《雨天的谈话》、陈子善《探幽途中》、范泉《斯缘难忘》、施康强《牛首鸡尾集》、彭国梁《书虫日记》等10本。这是继凤凰出版社、岳麓书社推出一、二辑《开卷文丛》二十本之后的第三辑,属严肃的原创随笔,颇有品位,“对于建造中国的书香社会和养育中国的读书人口,其贡献无法估量”。
段瑞夏在西雅图住久了,就住出了一本《西雅图随笔》,西雅图随笔,意思是在西雅图写的随笔,内容并不限于仅仅写西雅图。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只要新鲜有趣都可以归来笔底。《西雅图随笔》是个新鲜的什锦大拼盘,可供品尝;《西雅图随笔》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舞台,可供观赏。百干文章,话题不外乎说人物,说故事,说风光,说道理。酸甜苦辣,每以嬉笑怒骂出之。读者朋友不妨随便翻翻,像饮茶喝咖啡,闲中自有收益和乐趣。《西雅图随笔》先以反映新移民悲欢故事开始,时有滑稽可笑者。后来视野逐渐扩大。专栏先后有《西洋镜》和《西窗烛》在《星岛日报》连载。力求不新不写,不奇不写,不妙不写。又:书末附录一组现代《聊斋》试验创作及部分书评影评亦自有见地,清雅可读,愿同好识之。
《了不起的作家:怀特的故事》是一部独特的美丽传记。传主E.B.怀特是有名的美国作家,他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更是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目中的经典。传记作者梅丽莎·斯威特(Melissa Sweet)用大胆的拼贴画方式,将怀特的家庭、生平和创作有机地结合成一体。整部传记如同一份秘密档案,其中充满了怀特生命中许多闪闪发光的真实碎片,它们都被有条不紊地放置入这部包罗万象的传记中。书中收录了E.B.怀特的私人信件、照片,讲述了怀特创作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创意写作的灵魂。
《在时光中流浪》收入作者的近六十篇散文作品,虽然展示了多样的社会场景和缤纷的生活画面,但贯穿其中却是作家对生命历程的深情回眸,对生活馈赠的欣悦收藏,对内心世界的精心托量,即一种穿越时光河流的诚挚的人生盘点和潜心的精神备忘。
《人生有味是清欢》用一个个渗透着仁和爱的故事,向我们展开了激荡人生的壮丽画卷。 《人生有味是清欢》文笔优美,笔触细腻。通过100余篇哲思随笔,能让读者在美好的阅读体会中,挖掘到幸福人生的和悦泉源。
《书人肆记》是一部随笔结集。 作者以其特有的温婉笔法和记述角度,描写了她眼中十九位与书结缘的所谓“书人”,包括薛冰、李银河、林少华、李昕、韩东、迟子建、李国庆、沈浩波、郑勇、老六等。作者与这些活跃于文坛、学界、出版界的“书人”,或有多年交往,或因工作关系而有几面之缘。而无论与其书写对象是否熟悉,作者都善于从观察者的视角,准确捕捉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继而进行”现场记录式”的描写,传递出人物的独特趣味。
康斯坦丁·格奥尔基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是苏联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青年时代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从事过多种职业,这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深厚的生活经验。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本质上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在现实主义大一统的年代,他的创作受到官方的冷遇。 美国学者马克·斯洛宁在谈到他的创作时说:“与其说是情节,倒不如说是抒情的风采、情感的一致性、一种不间断的音符,使他那不连贯的散文具有一种统一性。他的散文还具有某些评论家认为是他对法语的爱好所导致的那种光彩。” 康斯坦丁·格奥尔基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是苏联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他于1892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曾在基辅中学和基辅大学学习。青年时代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从事过多种职业,当过工人、水手、电车司机、卫
简媜给老年找了个美丽的名字,银闪闪的地方,但实际上年老既不美、也不浪漫。 她以令人思省的散文文字,广泛地观照思考“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由周遭亲人的故事触及到整体社会层面,一路从肉身、人生、老化、疾病到死亡的生命现场仔仔细细探勘,在问题间穿行并找寻出路,可说是一本全面探讨老年议题的“生死书”。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生者的“完全手册”,老者的“百科全书”, 病者的“照护指南”,逝者的“祈福祷文”。 五十岁以上的人应该要随身一本携带以防万一, 五十岁以下则应该每晚睡前翻读一章,日日砥砺。 完整涵盖健康、心灵、理财、寓居、伦理亲情、社会参与、长期照护、临终准备与葬仪等层面,综观身与心的安顿。 这本散文集,分五辑,有贴近生活的亲情故事,也有诙谐幽默现场“liv
《十三邀辑:偏见》本辑嘉宾是罗振宇、姚晨、蔡澜、俞飞鸿、陈嘉映、白先勇、贾樟柯、李安、冯小刚、叶准、二次元(未末、董志凌、驰骋)、金承志、王小波(李银河、李静、姚勇)。 这本书里,记录了: 罗振宇对知识付费行业的大胆前瞻; 姚晨对自己名不副实的焦虑; 蔡澜对享乐与遁世一体两面的回避; 俞飞鸿对成长中性格障碍的坦白; 陈嘉映对精神思辨与随遇而安的无差别追求; 白先勇对风云与风月的淋漓解读; 贾樟柯对当代思潮与电影的感知; 李安对电影“地道”的把握; 冯小刚对京片话语逝去的一丝不满; 叶准对接续“咏春”传统的恬然淡漠; 二次元从业者对二次元亚文化的赤诚坚持; 金承志对雅俗的无障碍切换; 王小波亲友对小波的感怀与剖析…… 高傲的、自省的,佻达的、禅静的,机心的、童真的,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