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张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幽暗意识”和“转型时代”概念的提出,曾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 本书系统地论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宪政的道路,通过意识和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本书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
“冷战”作为世界现代历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正是因为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两大阵营相互对抗已经成为历史,人们才有可能在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的条件下,回过头来对于冷战的起源、美苏冲突的演变过程、中苏结盟和走向分裂的原因、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内部结构、冷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客观的重新思考。于是,从9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关于冷战及其历史的研究和讨论掀起了新的热潮。在参与学者的人数和国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题目的种类和范围以及档案资料所涉及的语种和国家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几十年的研究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西方学界把冷战史称为冷战国际史。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季
人们必须重新思考欧洲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运转了50年之久,今天却不再有效。不仅如此,随着欧盟的东扩,一个新的时代,即边界推移和边界消失的合作时代,也开始了。这难道值得奇怪吗?欧洲化将把我们引向何方?迄今为止,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对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欧洲的兴奋之情(或许还有怀疑),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直到今天仍然未被理解,未被接受。这种在历史上的、独特的跨国家、跨社会共同体的构成形式,了一切现存的范畴和构想。欧洲的范例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政治概念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离历史现实已多么遥远,已经变得多么迟钝——它们仍然被禁锢在民族主义的思维大厦和方法论之中。 究竟是什么把一个幅员更加辽阔的欧洲维系在一起的?显然,是一种新的构想,世界主义欧洲的构想!这本书所要阐明的正是欧盟的崭
本书为我国历史学家朱杰勤教授为“东南亚华侨史”课程所写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全书根据东南亚华侨社会活动的重大事实,由古到今顺序论述,从汉代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东南亚各国独立自主时期。此次新版又附加“华侨史研究文集”(外一种),论述东南亚、欧美华侨的经济状况、政治斗争、历史作用及重要人物等具体问题,是研究中外交通史、中国国际关系史、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史、中国外交史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是作者二十余年研究中国、日本、韩国古代关系史的结晶,涉及政治史、文化史及文献学、文物考古等领域。全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本书研究对象是1898年德国强租开埠到1922年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回的二十四年间青岛早期的历史。作者尝试摆脱传统城市史的研究范围与方法,一方面运用行政管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城市地理学以及人口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阐释在青岛百年城市发展史中具有奠基作用的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将城市研究的视野拓宽,把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进程置于青岛城市腹地这一更广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时空中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青岛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为了展示与总结南京大学的学术成果,反映南京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优势和传统优势,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促进新生学术力量的成长,我社推出南京大学学术文库(博士文丛),每年出版一批,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文学、法学、历史、美学、编辑学、气象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京大学学术研究水平,体现了南京大学的学科特点。现第六批出版在即。遵学校指示,即日起开始申报第七批南京大学学术文库系列丛书(包括《南京大学学术文库》、《南京大学博士文丛》二种)。为保证《丛书》的学术质量和持续出版,《丛书》专设编委会主持申报、评议、入选工作,坚学术质量、公平公开、规范运作的原则,力求入选项目能达到南京大学水平,居于学科前沿地位。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一次复杂的国际事件,也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
中国很早就确立了使用契约文书来处理各种财产关系、身分关系的制度,记录各种社会经济行为、法律行为的契约文书与诉讼档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札法的规定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程度。本书就是以徽州、文书、淡新档案等明清地方文书档案资料为中心,从法律规定与文书档案两个层面分析申国家庭的法律构造,攘讨妇女的地位与权利,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中国妇女的地位,而且对于推动中国法制史、社会史研究。都具有很重要螗意义。
本书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20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种类、存在形式、特征、功能等,对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梳理了各个思想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脉络,全面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画卷。这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拓展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上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书所考察的历史时期(1618~1807),中俄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国间重大问题的交涉,皆由俄国使团来华协商解决,因此研究俄国来华使团的历史,对于厘清这一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是作者多年来在查阅大量德文资料基础上,从现代化发展的观点出发,对德意志15—16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部专著。全书分为序言、德意志现代化进程的前提与开端、向现代社会突进、现代化的成就与困境、现代化全面危机、暴力现代化、现代化重新起步六大部分。它适于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师生以及从事世界历史研究的专业人员阅读。
从本质上说,西塞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政思想,是结合罗马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对希腊各学加以而成的。他在《论共和国》部著作中对家学说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国家不人为的产物,而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根在于人天生就有一种社会性,需要国家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以“共和国”的观念取代希腊人的邦观念,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是“共同拥有法律和各项权利,希冀分享共同利的为数多的人们的集合体”。西塞罗认为,国家政体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但这三种单一的政体很容蜕变成暴君制、寡头制、暴民制。惟有将这三政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融合成一种混合的政体,才能制约、均衡和调和各面的势力,保持社会的稳定。西塞罗认为罗马共和国就是这种理想的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