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迪伦·威廉提出,教育水平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提升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每个教师都能在课堂上做出改变,以提升教学质量,这比学校改革和课程改革更有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形成性评价,就是提升教学质量有效的方法。在书中,作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形成性评价的5个关键策略,并提供了70多种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用技术。这些在普通课堂就可实施,无需额外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行动,体验中的身体,不只是“躯体”、“肉体”,它是自我的“体现”,显示的是个体的生存状态、行动能力,是个体精神建构的本源。然而现代教育却把身体当成“工具”,规训它,役使它。于是,身体变得僵硬,心灵变得枯竭。本书是“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之一,该书共分4个章节对身体社会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从身体与教育研究、教育中的身体形态、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主体活动等。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本书是著名学校管理专家、咨询师郑杰力作。为帮助校长们切实解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棘手问题,作者提出了41条非常专业且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进入校长角色、如何增强个人影响力、如何形成领导风格、如何控制职业风险、如何面对工作压力、如何提高决策能力、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高度凝练了作者自身成功进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以及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咨询和培训工作的心得体会。每一条建议都是经验之谈,都紧跟现实,中肯而实用。 本书既适合学校管理者研读,也可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用书。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也许你可以无视打工子女在城市无法求学,因为那不是你的孩子。 也许你反对随迁子女在大城市高考,因为那会侵占你孩子的高考利益。 也许你也赞成把不听话有疾病的孩子赶出教室,因为这会影响聪明的孩子学习。 然而,在一个没有公平保障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不公平的受害者。 熊丙奇教授本着一份对教育公平的关切之情,关注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关注教育资源的分配难题,关注学校在这个社会的多元定位问题。这是一个公民对教育公平的呼唤,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目前教育困境的思考。不抱怨,不责问,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对教育困境给出可尝试的解决方案。
本书是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中的一种,正文由14篇论文和附录构成。论文围绕“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这一主题展开,系统地阐述了为什么要开展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项目方法的历史背景,设计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的理论框架,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中的技术等问题,同时书后还附有便于学生和教师使用的项目开展的素材、评价量规、团队合作公约、观察记录等。
《名师讲语文》丛书是语文出版社语文名师出版工程重点项目;新课改以来套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由活跃在课改线的语文教学界领军人物以“讲”的形式,展示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本书是《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张祖庆讲语文》,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张祖庆讲述语文知识。内容包括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我的教学语录四个部分。
城市教育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的流动性的增加加剧了竞争,城市教育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本书对城市教育竞争力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根据指标构建的一般原则和城市教育竞争力建设的特殊原则,建立了投入、转换、产出分析模型和分析框架;选取了29个代表性指标和中国24个典型城市的2000~2009年数据样本——在些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教育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内在影响机制。
《开启未来之路:中小学生涯教育实施指南》将对生涯教育的目标,小学、初中和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内容、生涯教育主要方面:自我认识、社会理解和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进行阐述,对生涯教师的培养、社会生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学校生涯辅导开展的支持系统等进行指导,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南。
美国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是服务社会的理念。富裕家庭的子弟,要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来完成自己的精英教育。从“二战”以来,几乎每二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对精英子弟提出新的挑战,逼着他们不断地适应,无法故步自封。 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不少十三四岁就开始计划上大学,十五六岁就开始周游世界,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锻炼,成为全球社会的一个积极参与者。虽然贫富文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但是,许多富家子弟为了上大学参与了这些暑期和“空缺年”的课程,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了解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结果,他们没有变成势利的特权阶层,而是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精英。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