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基于全球视野,按时间顺序描绘了自1400年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在各个时代对创造建筑风格和改进建造技术所做的贡献。这也是本书作者柴克拉柏蒂评价各地建筑所表现的“现代性”的重要指标,同时她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欧和美国并非一直以来都在这两方面领先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作者的这种观点将西方和非西方的建筑发展等量齐观,摆脱了此前西方建筑史学习惯用西方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真正描绘了一部自1400年以来的全球建筑发展史。 除此之外,该书还特别强调了建筑史研究中“人”的重要性。此前的建筑史著作通常根据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建筑师(1800年以后则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师)的杰作为主线撰写。该书则将其范围扩展至业主、施工者和历代的使用者等“对建造和维护该建筑发挥作用的人”。
本书按照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将外国建筑历史划分为三阶段——即:上篇农业社会建筑,中篇工业社会建筑和下篇信息社会建筑。在每一篇里又按照建筑历史的发展阶段划分章节。上篇详细阐述了包括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及其思潮;中篇着重介绍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发展、充实与提高;下篇则主要记述了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对建筑思潮、建筑形态以及建筑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作者在书中采取了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及照片近800幅,并参考了外的研究成果,史料翔实、图文并茂。 本书可以作为广大建筑院校师生教授和学习外建史课程的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
本书以词条的形式,科学、规范地分类讲解了建筑中的台基、高台、柱、梁、枋、檩、椽、斗拱、屋顶、墙、瓦、屋脊装饰、窗、室内木隔断、护栏、墁地、彩画、天花、藻井、门及门楼、建筑装饰雕塑、匾额与楹联、城池、长城、宫殿、礼制坛庙、陵墓、塔、园林、古村落、民居、桥梁等内容的方方面面。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精选了近干张精美图片,信息量大,令本书更具资料性、实用性及艺术鉴赏性。 本书可作为建筑方面相关收藏爱好者、研究者和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检索、查阅的理想工具书。
该书基于全球视野,按时间顺序描绘了自1400年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在各个时代对创造建筑风格和改进建造技术所做的贡献。这也是本书作者柴克拉柏蒂评价各地建筑所表现的“现代性”的重要指标,同时她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欧和美国并非一直以来都在这两方面领先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作者的这种观点将西方和非西方的建筑发展等量齐观,摆脱了此前西方建筑史学习惯用西方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真正描绘了一部自1400年以来的全球建筑发展史。 除此之外,该书还特别强调了建筑史研究中“人”的重要性。此前的建筑史著作通常根据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伟大建筑师(1800年以后则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师)的杰作为主线撰写。该书则将其范围扩展至业主、施工者和历代的使用者等“对建造和维护该建筑发挥作用的人”。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选参加会议各方代表的文章,主要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具体运作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讨论,还有少量论文是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论文集既可以为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学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苏州楼市》杂志总编沈庆年先生在苏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董事长王金兴先生的全力支持下,组织杂志撰稿人编辑出版了一本关于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的书籍,书名很雅,叫《古城遗珠——苏州控保建筑探幽》。所谓控制保护建筑,是指散落在苏州古城区及各镇大街小巷内数百处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老建筑。其中以古民居为多,此外也不乏寺庙庵观、义庄祠堂和会馆公所之类的建筑。这些建筑长期以来挤满了住户,号称七十二家房客,虽然年久失修,衰败破落,历史的欠账随处可见,但细细品赏,依然各具特色,精妙之处历历可数。有的深藏在小巷尽头,或是临流筑室;有的高楼深阁、雕梁画栋;有的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凿有池沼、叠有山石、栽有奇花异卉。
当你看到一根多立克式圆柱时,你能认出它吗?也许你能,但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块檐部、一种连柱式、一扇牌楼门或一座宝塔呢?《世界建筑经典图鉴》一书运用精美的刻花模板插图,你踏上从古埃及到工业革命的世界建筑文明之旅,去领略那些世界建筑史上杰出作品的风貌。 本书中的图画和版画大多选自早期的材料。精致的建筑细部在图中得以大量展现,图中的线条也无比地优美精细。丰富的插图说明不但对建筑术语加以正确的界定,而且通俗易懂地命名了建筑的组成元素,从中你还将了解,从阿孟霍特普到帕拉第奥,从维特鲁威到雷恩,这些建筑大师们过去是如何设计建造房屋的。
建筑“风格”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19世纪,形成于对建筑学本身的研究过程中。在这一时期,与建筑“风格”的理念密切相关的人物是瑞士建筑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lfflin)。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德国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khardt)的学生,沃尔夫林以近似于对待科学研究般严谨的方法,建立了一整幅有关建筑历史的图表,来描述他所提出的关于“风格的发展问题”。他同时提出并建立了五对互相对立的概念:线性/非线性;平面/凹进;封闭式/开放式;多样性/统一性;清晰/相对清晰。有了这个框架,任何受过一定的视觉教育的建筑历史学家都有能力沿着这个框架对任何一部特定的建筑作品的“风格”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对这幅图表 进行不断的完善。 沃尔夫林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些人批评了他的这
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热潮。这股风也吹到我国,但我们对它的基本理念其实还很隔膜。陈志华先生用自然优美、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20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幢古建筑和对它们的保护。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大致的认识。 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建筑照片等等,有的十分罕见,使本书不仅具有阅读与收藏价值,还可以作为意大利古建筑旅游的指南。
本书是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建筑、人文、历史和地理的论著基础上,本着对人类光辉成就的赞赏和以史为鉴的精神写就的。本书以艺术史中公认的类型和风格演变为主线,惟2666张精美的图片为纲重点介绍了近1000座人类建筑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较高审美价值的建筑,宫殿、陵墓、凯旋门这样气派奢华的帝王建筑,广场、竞技场、剧院这样宏伟壮观的公共建筑,也包括那些为普通人建筑的民宅、公寓。在对它们的介绍中,不仅描绘了建筑外在轮廓、装饰、色彩和比例,更着重于探讨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和经过、艺术家的理想追求以及后人的启迪。 本书所介绍的每一座建筑均配有对应的图片,外国建筑的名称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其建筑师、建筑年代凡有案可查的均有详实记录。由于图片数量巨大和篇幅的限制,图片未能加以全数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