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史精要》是日本建筑史学开拓者关野贞关于日本建筑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日本的传统建筑与中国建筑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木构建筑体系,11者关系极为密切。该经典著作所研究的内容、结果与方法,至今仍在沿袭使用,这对认识和研究我国传统建筑提供“他山之石”。 全书内容共分十章。从原始时代的建筑一直讲述到明治大正时代的建筑,书后还附有日本建筑重要遗物一览表和建筑用语解说等内容6全书文字简洁、图片精美,注释详明,是一本系统介绍日本建筑历史的学术专著,可供建筑界、文史界有志于此道者学习参考,也可供建筑爱好者阅读欣赏。
梅县三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究竟这样的宅院,是如何产生的呢?
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1922—1988)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最重要的研究建筑、设计与流行文化的历史学家、理论家与评论家。195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布法罗州立大学设计研究系主任、加州大学(圣克鲁兹)艺术史系教授、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史教授。《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着重研究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建筑与设计,重点考察现代主义的兴起、传播与变革,无论是在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迅速成为西方设计史、建筑史学科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成为研究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的一部经典。雷纳·班纳姆一生著述众多,《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虽然是他的本专著,但却始终是他学术价值与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史课程的文本,并普遍认为是论述现代建筑运动的著作之一。
《雕虫故事: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堂闲谈》着重讲授中国古建筑里面那些看似信手拈来一般的智慧,看似雕虫小技一般的大智慧;从术语、算法、名作、哲匠四个角度共汇集12则故事,作为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程的重要补充。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有关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为推进其研究向纵深发展,本社特推出《中国古建史论丛书》。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此书正是山西省古建专家柴泽俊几十年如一日,具体从事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调查、保护和维修实践的科学总结。全书分为调查研究篇、修缮保护篇和其它三部分,收录各时期的文章三十九篇,共计四十余万字,并配有插图九十四幅,展示了他在古建筑保护与维修领域各方面的独特见解,是从事古建筑保护与维修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研究者值得借鉴的珍贵读本。
“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它们的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盖洋楼,既气派又实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破坏也将越演越烈,老房子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少数名人故居可幸免),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美术,以及宝贵的旅游资源。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那种特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我们出版这套图集的目的一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古民居价值的重新认识,手下留情,多保留一些精彩的老房子;另外,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拆完了,好歹也让老房子留一些遗像给后人或外星人吧!
本书是部以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综合性著作。书中以国际前沿的视野和中外比较的视角,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分析,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作为新兴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妥善解决城乡改造和城镇化中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木构建筑的历史》本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来深入地剖析木构建筑技术层面的问题和文化背景。普赖斯用饱满的文字来描述日本从佛教历史中衍生出来的无比精彩的木构文化遗产;俄罗斯木匠是如何造就了俄罗斯木构建筑标志性的洋葱圆顶;挪威的木板教堂如何揭示了的过去;突厥部落如何将海滨住宅从亚洲带到了欧洲;新英格兰的定居者是如何在几个世纪以后,由彼得?卒姆托和伦佐?皮亚诺这样富有经验的建筑师发展出了生动且极富原创性和天才的新木构建筑。木构建筑将持续发展,拥有着鼓舞人心的未来,如同其光辉的过去一样。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产业更新的加速,使城市中传统的制造行业比重下降,大量的城市旧区地段面临更新改造,而其中产业用地往往是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本书由城市设计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撰写,主要针对产业建筑保护更新这一目前建筑界、规划界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廓清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和再利用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提出产业建筑价值评定及分析的界定和分类标准;对产业类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实施策略、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和效益等进行系统分类,并做出明确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对我国的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具体的改造设计手法;构建产业建筑保护理论与方法。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近代个中等和高等建筑教育专业的肇建人之一,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自1932年起就已桃李满天下。同时他还是我国传统建筑史学研究的开拓者和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经为学科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 本论文集记录了几代学者对刘敦桢先生的纪念文章,还收录了中国建筑文学的传承者关于史学史的研究文章。
本书是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丛书中的第六辑。其中收载了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的125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邻边界地区城市及建筑之研究与保护;近代城市及建筑发展之考察研究;近代建筑类型与样式研究:近代历史地段考察研究与保护;工业遗产考察研究与保护利用;近代建筑考察研究;近代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综合研究;近代建筑理论及史学研究;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业界研究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 本书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吸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对政府相关领导、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也有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作为
伴随着思考所能达到的广阔边界,《建筑涌现》一书包含了来自生命科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的演变等内容。本书部分重点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复杂系统——气候的形式和进程,地球的陆地表面,所有生物和遗传学的出现与进化,伴随着来自智力、社交和空间秩序出现的个人和集体的新陈代谢动态;第二部分则重点阐述了与气候、生态、片段缺失、文化和生态系统的重组相关联的人类文化的进化与演变。
美国的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建立了完整有效的体系,发展了成熟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本书选择美国四个主题性事件为研究索引,分析、论述美国建筑遗产“从个案到群体、从局部到整体”的“立法、管理、运作、公众参与”的保护思路、策略和历程。第2章以弗农冈为例,探讨了美国早期建筑遗产保护的社会动因;第3章论述了威廉斯堡修复工程的特点和对20世纪早期美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影响;第4章以查尔斯顿为例,论述了美国地方历史保护的发展;第5章论述了昆西市场的修复和再利用。本书可供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阅读,也可供城市建设人员和相关师生学习参考。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宋代那样纠结:既有“内敛晦守”的政治生态,又有“开放进取”的科技追求;既有“虚中求实”的造物经济实学理想,又有“实中求虚”以“艺术本位”为特征的美学追求;既有重商主义的“百器维新”,又有金石学勃兴的“复古尚古”思潮。这种情况造就了两宋在文学上婉约与豪放、绘画上写实与写意、建筑上奢华与简约等“二元并峙”的局面。 尤其在建筑上,宋代对各种新范式确立的根基,无不始于观察和内省的努力,使宋人在“破”与“立”的关系上进入一个自觉时代。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清晰呈现了影响近代中国的种种新元素。因此,不清楚宋代建筑“转型与定型”的特殊历史节点,我们就无从知晓元、明、清以至民国建筑演化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