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熹年所著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精)/大家小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背后埋藏着怎样的故事?古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本书,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 北京是雄伟的皇城,六个朝代的帝王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辉煌遗产,透过红墙黄瓦,我们能看到历代王朝的兴衰,并从皇城、皇家园林巧夺天工的技艺中体味到中华文明的璀璨。作为系列书的本,本书将为您揭开紫禁城的神秘面纱,从一个不同侧面感受一个个王朝逝去的背影。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基础、台基与地面构造,古建筑墙体构造,古建筑木构架构造,古建筑斗?砉乖欤?古建筑屋顶构造,古建筑木装修构造以及古建筑彩画知识。每个部分都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在每一章后都设置了实训项目用以对单项构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照了国家的古建筑构造、施工、监理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规范,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的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作者平时积累的文稿,最近经过整理,从中挑选出一些文章进行组合。全书分为11个方面,包括城池、长城、宫殿、佛寺、古塔、石窟、木结构、民居以及综合方面等。这些文章内容十分丰富,都是属于中国古建筑历史方面的,共计80多篇,把它介绍给广大读者,以助读者充分理解和更多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史的辉煌。
本书是《中国民居五书》的第三册,讲的是福建境内4个地点的乡土住宅。在《中国民居五书》第二册的序言中,我曾将浙江比喻为清华乡土组的“大本营”。按此说法类推,福建可算得上是一个“次本营”。清华乡土组在福建省的研究点,一共有5个,仅次于浙江,与山西省的研究点一样多。考虑到福建和北京之间的距离,以及福建在几年至十几年前的交通状况,能选择并完成这5个研究点,已属不易。
作者前些年赴美讲学时,遇到众多听者的提问,回国后,遂将相关的笔记整理成文,并撰写了这本《中国古建筑答问记》。《中国古建筑答问记》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中国古建筑中的城池、桥梁、寺院、佛塔、庙宇、书院、陵墓、园林等问题,作了简单清晰的解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本。
在煌煌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建筑文化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建筑,凝聚着文化,彰显着文化;建筑的一切,归结了文化,又推动了文化。 于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建设推广及其发展,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中国建筑业产业报《建筑时报》应尽的宣传报道职责之一。 《建筑时报·中国建筑文化》专刊,自觉地融进中国建筑新文化运动中,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以文化的眼光看建筑,探寻建筑及所有建筑活动的文化内涵;搭设一个较大的平台,展示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精髓、现代建筑及其思想的精华。 《建筑时报》以自身五十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积存,与中国建筑业不断的发展同行。在这一同行中,建筑时报已然成为中国建筑文化各个层面积极的、不断向上的组成部分,担负起天然而光荣的承传优良传统、文化的职责。 进入
本书关注的是中国古代建筑。本书中所举建筑实例,除了部分依据特定阶段的历史而举的例子外,多是选择建筑较成熟、完备时期的形式来介绍与分析。而且,建筑实例都尽量选择此类型中较有代表性或者。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因为这是一本教材,所以文字的写作相对严肃一些。但这又是一本艺术欣赏性的选修教材,因此笔调又相对轻松,用了一些传说和故事,以增强可读性。在此真诚地希望广大学生或读者,能从本书中了解一些建筑艺术知识,掌握的赏析建筑艺术作品的方法。
“建筑意”是林徽因先生从审美的角度表达出中国古建筑在“诗意”与“画意”之外的美感。这个词,早出现在林徽因、梁思成发表在1932年11月出版的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引起了中外建筑学者的兴趣。林徽因在建筑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她与梁思成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改变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改变了《弗莱彻建筑史》中没有中国建筑史分类的观念。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先生关于中国古建筑之美的思想及赴全国考察古建筑的老照片,用优美的笔触记录历史,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审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真实感人,令人动容、不由心生敬佩。本书文笔流畅,内容严谨,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可读性强,富有逻辑,极具优美之感。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下分“基础、台基与地面”的构造,古建筑中分“墙体、木构架、斗栱”的构造,古建筑上分“屋顶”的构造以及古建筑木装修和古建筑彩画等知识。全书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本书在靠前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与完善,增补了综合实训内容,以便将构造理论与实践工程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补了古建筑地杖分层做法表、古建筑各类彩画特征表、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以供读者查用。与靠前版相比,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用性进一步加强。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形式更是愈加丰富多样。建筑、建筑形式、建筑的生产方法、建筑师的社会文化地位、欣赏者与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身份,以及建筑与建筑形式的社会功能等等,都随着物质的增长,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诸多新特征。本书正是探讨了建筑形式与消费时代的关系,并通过大量的建筑案例分析,阐述了建筑形式的社会功能作用,对当代建筑创作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适合建筑学、社会学、美学等理论研究者及中国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中国古代建筑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建筑形式、平面布局、用材、结构、油饰、彩画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指导我们能动地认识古建筑,提高对古建筑文化内涵的认识水平及审美享受;对于古建筑的维护修缮及设计施工而言,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建方面的基本知识,自然更是 必不可少的。
本书主要讲述古建筑的木结构部分的构造,对木构件的名称、屋架的构成和类型以及《工程做法》中的大木构架及其尺度进行了系统讲述。本书重点讲述了斗拱、屋盖木基层、木结构的连接、装修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体现全面性,本书还介绍了部分古建筑的基本知识、历史常识、专有名词等。本书可作为古建工作者的技术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古建专业的教材。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北京建城建都以来,很多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和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北京的古代建筑载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客观的记述,配以珍贵的历史地图与照片,通俗性与可读性兼备。
嵩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是中国古代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寺、庙、阙、阉、宫、观、塔、台、坛、殿、阁、坊、亭、桥等种类齐全、数量从多、绵延不断,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自秦汉至清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本书以嵩山古建筑为研究对象,着重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以简洁、朴实、流畅的文字,既向读者综合介绍了嵩山古建筑群及其圣山背景、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和不同类型的建筑实例,也对嵩山古建筑群的建筑特点、文化内涵、遗产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此外,书中还配有古建筑测绘图和照片170余幅,书后附有200余条嵩山古建筑群研究相关文献目录。 前人对嵩山古建筑的研究颇多,但大多侧重于某一处或几处建筑,或这些建筑的某一领域,缺少全面而宏观的研究和探讨。本书把“嵩山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础知识,之后以北京地区清官式建筑为对象,重点介绍了木结构和斗栱的基础知识。除了必要的文字叙述外,书中还附有大量古建筑实物图、工程图和权衡尺寸表,并在图片上加上了详细的图解,以求尽量直观,通俗易懂。 本书图片丰富清晰,标注明确,对古建筑领域的施工操作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设计研究人员等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图说中国古典建筑:塔·寺庙》以塔和寺庙为专题,阐述其意义与特色、发生与发展、类型与形式、材料与构造、艺术与文化,是一本既有学术性又有详实知识性的通俗易懂的图文书。为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建筑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近250幅的插图随着文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塔和寺庙的建筑境界。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之一。它以中国传统建筑组群为解析对象,全面地介绍了建筑组群的基本特征、文化意义、构成形式、布局原则等内容,以理论结合实例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基本面貌特征,并以大量的图片作为实物参考依据,更直观、更形象地一一解读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组合的规律及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书中涵括了民居、宫殿、陵墓、寺庙等多种建筑形式的组群实例,同时附以相应的高质量的插图,使读者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性格魅力和文化内涵。适合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建筑师及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士使用。